金色西溪
发表于 2025-4-27 10:44:54
看《鬼子来了》
炮楼子下照灯黑,挂甲台前风雪摧。
二鬼拍门成噩梦,一村愚善赴寒灰。
日中相善情需鉴,东亚共荣事可悲。
有怒布衣头抢地,至今不识“我是谁”。
金色西溪
发表于 2025-5-6 12:31:52
看《椒麻堂会》
惊艳椒麻富鬼才,森森堂会演泉台。
乃知谐谑亦含泪,可叹迷痴总忘骸。
新戏从来话旧事,欢情自古亘悲怀。
人生粉墨一惆怅,待渡忘川皆忘哉!
附记:
看鬼气森森、形式感惊人的《椒麻堂会》是从未曾有过的观影体验。荒凉、腐败,华丽、丰盈,充斥着怪力乱神的灵光。电影最后一幕,导演意外出镜喝完最后一碗孟婆汤,作为观众的我也已经灵魂出窍、自我抽离了!
有着独特审美趣味的《椒麻堂会》给我如此新奇的、怪异的、却又是无比兴奋的感觉,跟当年读完《百年孤独》的感觉一样。同样大胆自由的丰富想象、魔幻荒诞的叙事风格,讲述光怪陆离的社会变迁。我想导演就是在一个400平米的人造摄影棚内,演绎了他的四川乐山——马孔多小镇,和他的川剧世家——布恩地亚家族,的百年兴衰史。
金色西溪
发表于 2025-5-16 14:28:59
看《无言的山丘》
乾坤反复济时了,断指百年血尚流。
一曲悲歌鸣旷世,几番淫雨洗阳秋。
鸱枭有恨居当道,蝼蚁无言处裂丘。
又起妖氛侵岛海,飞弹适可灭乡愁!
附记:
台湾导演王童执导的《稻草人》《香蕉天堂》《无言的山丘》,被称为“台湾近代史三部曲”。其中尤以《无言的山丘》最获好评。电影记录下台湾日据时期小人物的悲歌,是一部台湾庶民的史诗。电影精彩到让人无语,算得上台湾电影、华语电影数一数二的杰作。“断指”是电影中极动人心魄的一幕:阿助、阿尾兄弟是签了卖身契的长工,从地主家逃走,地主派打手去“讨债”,要他们一手一脚。调解人问阿助怎么交代。阿助一狠心,手起刀落,当场剁下自己的两根手指,交打手拿回去交差,替自己和弟弟赎得了人身自由。
金色西溪
发表于 2025-5-27 11:30:17
看《站台》
劫后山河表里伤,无多岁月历沧桑。
时方浩荡沧溟阔,世任浮沉意气长。
歌啸也曾劳梦想,站台犹复作津梁。
十年况味青春祭,一曲风流几断肠。
附记:
《站台》是我最喜爱的电影。电影记录文革结束后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整整十年山西汾阳县一群年轻人从俗浮沉、与时俯仰的经历,是一部小人物在进入改革开放狂飙巨变时代的史诗。作为经历过那个激情荡漾年代的小镇青年,电影中几乎每一帧画面都让我感到亲切且引起共鸣。重看一遍《站台》,是情绪释放,是仪式,是重温一遍青春。
电影开篇,汾阳县文工团在某公社露天舞台演出《火车向着韶山跑》。在伟大领袖的画像下面,破布,农民,灰尘,笛子,敲锣打鼓,几个人蹲在土台子上,排成一排,嘴里“呜呜”着,拖个小板凳当蒸汽机车厢,挥动手臂模仿连杆带动前进,台子下面人声鼎沸。电影选这首很有年代感的曲子开篇,是导演贾樟柯的一种幽默。电影名《站台》,可电影里面自始至终没有出现一处真正的站台。站台成为一种象征,是封闭的小县城与广阔世界连接的点,是小县城青年对外部世界的期待。就像歌曲《站台》里唱的:“长长的站台,漫长的等待……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
影片中最让我动容的一幕,在竹笛和手风琴演奏舒缓的《姑苏行》乐曲声中,尹瑞娟朗诵《风流歌》:
“风流哟,风流,什么是风流?我心中的情思像三春的绿柳;
风流哟,风流,谁不爱风流?我思索的果实像仲秋的石榴。”
八十年代略带点文艺气质的青年,哪一个没有手抄过朗诵过这首风靡一时的《风流歌》呢?贾樟柯对这首诗也一定有很深的感情,不仅在《站台》中深情演绎,时隔二十五年,拍了一部新片,还叫《风流一代》。
电影中唯一出现真实火车的一幕:从来不曾看到过火车的一群年轻人,演出途中听到火车汽笛声,兴奋地跑到铁轨边看火车。目送火车远去,开往世界的尽头。面对这样一个懵懵懂懂却激情万丈的年代,我想起一本书的名字——《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
勇敢的饭团
发表于 2025-5-27 18:29:49
欣赏学习
金色西溪
发表于 2025-6-6 11:02:26
看《罗生门》
筱竹林中光影深,罗生门下雨霪昏。
薄纱撩弄风难隐,众口喧腾意不伸。
因忌声名还自饰,漫诬话语向谁真?
茫茫奕世多迷世,累累新闻复旧闻。
补注:
黑泽明导演的电影《罗生门》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两部短篇小说:《竹林中》和《罗生门》。借助电影的影响,“罗生门现象”已经成为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词语,泛指事件当事人各执一词,分别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证明或编织谎言,最终使得事实真相扑朔迷离,难以水落石出。
某一具体事件可以如此“罗生门”,某一段历史未尝不可以如此“罗生门”。近日颇读了几本涉及近代史、当代史的著作:帕特南·威尔的《乱世袁世凯》,高尔泰的《寻找家园》(台版),邵燕祥的《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以及历史自媒体“橙子八叔”的短视频《北洋往事》系列等等,对于历史叙说中的“罗生门现象”又有了更刻骨的理解。这个就是尾联“茫茫奕世多迷世,累累新闻复旧闻”所想表达的。
金色西溪
发表于 2025-6-25 16:19:57
看《莫扎特传》
桑田涌浪海扬尘,仙乐风流今尚闻。
暂藉人间谱雅韵,难依帝力得全身。
天才何忍填沟壑,庸鄙焉能处贵尊?
颠倒从来君莫笑,且听一曲是安魂。
金色西溪
发表于 2025-7-11 15:48:24
看《钢琴家》
华沙寂寂起氛妖,太息人间惨剧飙。
人子欻然同草芥,鼠魅默尔避鸱鸮。
讫今韵律情犹鉴,劫后衣冠意未销。
再舞波兰思夜曲,一腔叙事忆迢迢。
附记:
波兰犹太籍著名电影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的《钢琴家》,获得过戛纳金棕榈大奖、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重要奖项。电影根据波兰钢琴家斯皮尔曼的真实经历改编。电影中使用了不少肖邦的钢琴曲,包括《夜曲》、《波兰舞曲》等。当犹太籍钢琴家像只老鼠一样在华沙的废墟上觅食,遭遇纳粹军官,弹了一曲肖邦的《第一叙事曲》,得到纳粹军官的保护而得以生存。此次重温这个片段,感慨更多。叙一本身就是一首波澜壮阔的悲壮的史诗。这首曲子正是两年前女儿考学上岸的曲目之一,也是这两年我听得最多的一首钢琴曲!
翻书人
发表于 2025-7-11 17:01:53
好好好
金色西溪
发表于 2025-7-28 11:58:55
看《夜叉池》
长鸣钟响掣螭蛟,不废川原万古标。
何意愚氓失信仰,更驱神妪乱风骚。
鱼鳖兴浪夜叉舞,沧海连天岸谷高。
鬼魅人间同泛梗,凉薄世事没蓬蒿。
附记:
日本电影《夜叉池》讲述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在遥远偏僻的山村,山上的夜叉池经常决堤泛滥,为害村民。最终人类和池中的龙族达成协议,规定人类必须每天早、中、晚敲钟三次,夜叉池的水才不会肆虐。这个传说代代相传,到了现代,只有一位老人还在坚守这个传说,按时敲钟。老人临终前,将敲钟的任务托付给逃避城市文明的年轻人荻原晃,荻原和妻子百合守护在这里,过着简单幸福的生活。但是村中那些丧失了信仰的人们嫉恨两人的生活,他们的暴力举动似乎也让沉寂已久的夜叉池渐渐苏醒。于是,长鸣钟不再长鸣,山谷中洪水滔天,村民变为鱼鳖……
想起鲁迅《彷徨》中的《长明灯》。相似的情节,讲述的却是另外一个方向的故事:吉光屯的庙里点着一盏长明灯,老一代传说是梁武帝点起的。一直传下来,从来没有熄过。还传说,那灯一灭,吉光屯就要变成海,村民们都要变成泥鳅。不幸村里出了个“疯子”,不信这一套,一心想要吹熄庙里的长明灯,这引起了全屯人的恐慌,不让他进庙里去。他只能在庙外整天高喊着“放火”。最后“疯子”被软禁。于是,长明灯继续长明,村民们终于没有变成泥鳅……
《夜叉池》讲述欲维护传统伦理信仰之“长鸣钟”而不得乃惨遭浪漫悲剧;《长明灯》讲述欲挑战传统封建统治之“长明灯”而不得乃成为凄惨闹剧。两相观照,兴味增焉。
查找资料,说鲁迅在《长明灯》的创作中,受到了俄国迦尔洵的小说《红花》的影响,也受到了他的友人俄国童话作家爱罗先珂的《世界的火灾》和《时光老人》的影响。这影响表现为艺术触媒的作用、创作立意的启发,以及创作构思的设计和创作手法的借鉴上。《红花》写一个狂人认定医院里的一朵红花,就是世界上万恶之源,必须除掉它。这与以长明灯为象征的立意相通。《世界的火灾》写一个狂人放火烧掉城市,其中心词语即是“放火!”《时光老人》则表现了“古的诸神不毁坏,人们便不会有幸福”的中心旨意。这也与《长明灯》旨意相通。
电影《夜叉池》拍摄于1979年。电影改编自日本作家泉镜花(1873-1939)创作于1911年的同名戏剧。曾在日本留过学、与日本文学界关系紧密的鲁迅,很有可能关注到这部戏剧。因此说,创作于1925年的《长明灯》,也可能受到《夜叉池》的影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