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1年义乌人口才7万多,
<!----><style type="text/css">html{font-size:375%}</style><link href="https://pics-app.cnyw.net/static/publish/css/style.css?v=20240712" rel="stylesheet" position="1" data-qf-origin="/static/publish/css/style.css?v=20240712"><!-- 付费贴--> <div class="preview_article "> <!----> <p>多舒服,现在300万</p> <!----></div> 你是来搞笑的吧?!。 万历年间大明帝国人口一亿多点,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现在迁居义乌三代以上的土著人口,应该不超过八十万,人口增长率基本上和全国平均水平持平。 现在苦还是那时候苦? .说明社会在发展,国家越来越富强 明嘉靖年间戚继光招义乌兵,义乌青壮年流失很大。 本帖最后由 chy16 于 2025-4-13 06:09 编辑明初义乌的人口就有15万,明末怎么会只有7万?不过是地方官借着戚继光募兵,把徭役都瞒报了,赚个好名声而已。
明朝人口本来就是本糊涂账,地方上来说,维持既定的税赋就完事了,多报人口只会给自己惹麻烦,但是各种地方或私人记载来说,人口暴增的记录非常多。
比如夏津县,从洪武到万历200年户数增加了5倍,人口增加了9倍,
上级的东昌府200年户数增加了12倍,人口增加了6倍,
上上级的山东布政司,200年户数翻倍,人口数没变。
到了全国就更离谱了,洪武二十六年,天下1065万2870户、6054万5812口,万历六年则是1062万1436户、6069万2856口,二百年户数和人口都没变。
还有很多,比如徐渭的记录, “会稽县今按于籍口六万二千有奇、不丁不籍者奚啻三倍之”
祁彪佳(苏松巡抚,山阴人)的记录, “即以山阴一县计之,田止六十二万余亩,民庶之稠何止一百二十四万。” 而在籍的人口不过是11.5万。
拉达《出使福建记》(外国人的记载):有的纳税户是按六、八或更少的人数纳税,尽管他们户内人口更多;他们好些人都这样告诉我们的。例如有个叫夏苏(Jca一sin)的人对我们说,他户内有七十人,但他只纳七人的税。另一个人对我们说,他户内约六十人,他只交四人的税。因此登记的纳税人口远远少于应纳税的人口。
路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