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坛杯”防疫战士陈景惠一段传奇经历
<!----><style type="text/css">html{font-size:375%}</style><link href="https://pics-app.cnyw.net/static/publish/css/style.css?v=20240712" rel="stylesheet" position="1" data-qf-origin="/static/publish/css/style.css?v=20240712"><!-- 付费贴--> <div class="preview_article "> <!----> <p>谨以本文缅怀百岁防疫老兵的传奇一生!</p><p>引子</p><p>《义乌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P476,十五行至十七行内容:</p><p>建国初期实行志愿兵制。在反霸、土改基础上,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进行动员参军,自愿报名,审查批准。各地涌现了许多父母送子、妻子送夫、兄弟争相参军的动人事例。至1954年全县共征集志愿兵 2551名。</p><p>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无数热血青年投身军旅,陈景惠(1925年生,今城西街道于宅村人)便是其中一员,他在新中国的建设与保卫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p><p>一、投身新中国建设</p><p>1949年5月8日,义乌以和平方式解放,当日商铺照常营业,学校未停课,社会秩序实现平稳过渡。5月12日正式成立中共义乌县工作委员会和义乌县人民政府。</p><p>1948年从省立处州中学高中毕业回家的陈景惠,以饱满热情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中。1949年6月被获任稠城镇治安委员会委员,主要做一些户籍普查、登记和夜间轮流值守巡逻等工作,先后还列席公安局、法院联席会议,协助整理档案;参与经济治理,担任评税委员,调解劳资纠纷;参与工商业改造,开展政策宣讲。</p><p>这些工作,相继得到当时县领导冯仓生、红士等认可、表扬。</p><p>二、响应号召赴前线</p><p>自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后,已与“联合国军”展开五次战略决战。志愿军通过“边打边谈”策略粉碎美军“绞杀战”,全国掀起“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仅浙江一省就捐献战斗机一百余架。与此同时,参军热潮席卷全国,各地火车站天天上演亲人送别场景,月台上的红花与身着军绿装的身影交织成特殊风景。作为革命老区的义乌,当年涌现出众多参军青年,形成“母送子、妻送郎”的感人热潮。</p><p>1952年,朝鲜战场进入相持阶段,抗美援朝战争到了关键时期。5月8日,陈景惠与一同报名参加抗美援朝的新兵接到队伍开拔命令。</p><p>那天,陈景惠胸戴大红花,他那生产才十天的妻子拖着虚弱的身子,执意送他到火车站月台出征。</p><p>三、选拔进战地检验学习</p><p>1952年5月,陈景惠所在部队进驻杭州某地,开始为期三个月的军事技能强化训练。期间,为防备美军在朝鲜战场实施细菌战,中央军委紧急部署反细菌战防疫体系。每日军训项目添加了防空演练、毒气防护及战场救护实操。</p><p>同年7月,为应对朝鲜战场可能出现的生物战威胁,华东军区卫生部决定从各部队选拔120名具备高中学历的战士,组建“战地检验技术特训队”。</p><p>陈景惠有幸被选中,与来自上海、江苏等各地战友们齐聚浙江医学院(时称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1952年由浙江大学分设独立建制),成为首批战地检验技术人员。这所创建于1912年的百年学府,临时腾出礼堂作为教室。陈景惠担任甲班学习委员兼第三组组长。</p><p>由于战争前线急需,学习课程安排十分紧凑,有微生物学、寄生虫病学、病理学等基础理论;有显微镜操作、样本采集与处理、检验报告撰写等实操技能;有野外检验设备搭建、紧急情况下的快速诊断等战地适应;还有从痰液样本到精准诊断的临床实习。</p><p>四、服从分配回义乌</p><p>1953年7月,当陈景惠在浙江医学院学业将要毕业时,朝鲜战争已进入板门店停战协定签署前的最后谈判阶段。此时,国家战略重心转向战后重建,中央军委与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调整卫生技术人员分配的指示,明确要求“优先满足农村基层医疗需求”。</p><p>作为金华地区首批医学本科毕业生,陈景惠主动响应“面向农村、服务基层”的号召,经组织分配至义乌县卫生院(1956年5月更名义乌县人民医院)。</p><p>五、突破检验科空白</p><p>当时,义乌的医疗条件极为薄弱,卫生院检验科尚属空白。陈景惠入职当月,义乌正值白喉流行高峰,卫生院日均接诊量突破300人次,检验科连基础的革兰氏染色试剂都严重匮乏。</p><p>面对双重困境,陈景惠从零开始建科,昼夜轮转。白天采集标本,夜间在自制暗室进行革兰氏染色处理。建立脑脊液快速检测法,将化脓性脑膜炎诊断时效大大缩短;显著提升白喉杆菌分离鉴定成功率;还开展全省首个县级医院筛查寄生虫病。</p><p>六、培养基层检验人才</p><p>1954年,义乌县卫生局下发《关于抽调基层卫生人员进修检验技术的通知》,是义乌县基层检验人才培养体系的开端,实现技术薪火相传。</p><p>起初人员是从现有医院、卫生所的护理队伍中选派,送到义乌县卫生院检验科向陈景惠学习。教学采用理论和实际操作并行:上午在卫生院实验室讲解自编教材《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下午带学员到病房采集标本。</p><p>1955年,县卫生局为培养基层防疫力量,在朱店街东侧孔庙(原义乌文庙旧址)创办卫生学校,特聘陈景惠兼职微生物学、寄生虫病学教师。</p><p>这些学员学成返岗后,迅速成为义乌乡村医疗的中坚力量。</p><p>(完)</p><p class="empty_paragraph"> </p><p class="qf_image big noneditable" contenteditable="false"><img src="https://pics-app.cnyw.net/forum/20250812095825front2_0_1043032_FgRfbd0T0lk3-MsA_4kzG60u2AVv.jpg?watermark/1/image/aHR0cDovL3BpY3MtYXBwLmNueXcubmV0L18yMDE5MDQyNTA5MTYwMF81Y2MxMGE1MDc5ZjY2LnBuZw==/dissolve/100/gravity/SouthEast" alt="" width="1637" height="921" data-qf-origin="forum/20250812095825front2_0_1043032_FgRfbd0T0lk3-MsA_4kzG60u2AVv.jpg?watermark/1/image/aHR0cDovL3BpY3MtYXBwLmNueXcubmV0L18yMDE5MDQyNTA5MTYwMF81Y2MxMGE1MDc5ZjY2LnBuZw==/dissolve/100/gravity/SouthEast" /></p><p>作者简介</p><p>赵安平 浙江义乌人,书法研究生,上海市形势政策教育研究会会员,上海革命故事讲述团成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p><p> </p> <!----></div> 欣赏赵老师佳作: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 https://pics-app.cnyw.net/admin_FsbLrH4XpF1aok8fg1u_Me6G4sVj.png送出团圆月x1 https://pics-app.cnyw.net/admin_FsbLrH4XpF1aok8fg1u_Me6G4sVj.png送出团圆月x1 陈景惠投笔从戎,医者仁心,建科育才,鞠躬尽瘁,堪称典范。 欣赏学习,赞赞赞:victory::victory::victory: 欣赏佳作为精彩点赞 赵主任以真实历史资料,生动描写了陈景惠这位防疫老兵。文笔流畅如行云流水、感情细腻如涓涓溪流,既通过具体化赞美,实现精准表达,又溯源至作者对细节的敏锐捕捉与情感的真实传递。佳作拜读了! 路过 特赞,支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