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苏溪 (47)】 服从命令赴北大荒屯垦戍边的军校生——胡关荣
本帖最后由 沈阳光 于 2025-8-17 15:59 编辑【孝义苏溪 (47)】
奉命赴北大荒屯垦戍边的军校生——胡关荣
苏溪镇
编者按
义乌县志记载:“秦颜孝子氏,事亲丧,葬亲躬畚锸,群乌衔土助之……”颜乌侍亲极孝,父亲死后,他悲痛难当,赤手刨土筑坟葬父,感天动地,引来乌鸦群衔土相助。两千多年来,颜乌后裔就聚居在颜村和颜坞村一带,苏溪镇也被称为“孝义故里”。为弘扬孝义文化,践行孝义精神,苏溪镇推出“孝义苏溪”系列孝义故事。本期推出第四十七篇。
当兵入伍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上军校更是令人羡慕。然而,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上世纪50年代,义乌县苏溪镇鹅毛山脚村(苏溪镇胡宅社区新中小区)的胡关荣青年,抱着一腔立志报国的热血参军入伍,有幸在军校深造。学业有成后,他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与10万官兵一起奔赴北大荒,全身心投入到第一次大规模开发建设北大荒的热潮中,他在黑土地上挥洒青春汗水辛勤耕耘,在黑夜中他与战友救援掉进河里的弹药车,在冰天雪地里他孤身一人与狼斗智斗勇……平凡的战士脚踏实地地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
军校毕业转身奔赴北大荒
出生于1934年12月的胡关荣,1949年至1955年就读于义乌中学。
1955年7月,他积极响应祖国召唤,踊跃报名参军。入伍后,胡关荣先后就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张家口通信学院、西北中国人民解放军电讯工程学院,1958年5月毕业于雷达系。
史料记载:1955年,王震开始在黑龙江建立军垦农场,主持开垦北大荒。1956年,王震以铁道兵司令员的身份,兼任新成立的国家农垦部部长。他号召10万名部队转业官兵,浩浩荡荡开赴黑龙江,建设北大荒。之后,14万复转官兵、5万大中专院校毕业生、20万支边青年和54万城市知识青年以及大批地方干部,相继奔赴北大荒,投身到北大荒波澜壮阔的开发建设事业中。
853军垦农场位于三江平原腹地、完达山北麓。1958年夏,从军校毕业的胡关荣,响应上级号召,立即加入到屯垦戍边的大军中,投身北大荒建设兵团853军垦农场。
北大荒真的荒凉,就像《大荒放歌》中唱的那样:“北大荒,真荒凉,又有兔子又有狼,就是缺少大姑娘……想起那古老的大荒哟,茫茫无际真是太荒凉哟喂,呼啦啦地北风吹,吹碎了男人们多少梦想。南来的汉子哟喂,历尽了岁月沧桑……”
北大荒荒得连房子都没有,军垦战士们住的是地窨子,条件好转后,大家才住进土坯茅草房。直至上世纪70年代,北大荒才建有瓦房。
东北三大宝,人参、鹿茸、乌拉草。胡关荣回忆说:“北大荒蚊子可一大把一大把地抓,两只眼睛的眼角常常被蚊子叮咬后肿得很大。床铺下面铺垫了很厚很厚的乌拉草。”
胡关荣分配在853军垦农场5分场,驻扎地在完达山上。他因为身材瘦小,初到北方水土不服,加之月口粮只有10公斤米面,根本吃不饱饭,和大家一样靠采野菜、摘树叶、抓小鱼充饥。进北大荒的第一年,胡关荣因缺乏营养和食盐,不幸染上了水肿病鼓起了大肚子,危及到了生命。铁道兵张营长看见他面黄肌瘦,精神萎靡,走路慢悠悠,抬木头就被压趴下,一副病恹恹的样子后,就不让他干重体力活,而是将其调到打渔队,跟着朱队长去打鱼。张营长说:“打渔队里有鱼有肉吃,营养跟上后,你的身体自然就会好起来的。”
地窨子
善待乌鸦种下善报之根
打渔队地处挠力河畔,该河是乌苏里江支流。上游是宝清县,下游经狼窝、西丰驼子、大佳河、小佳河汇集到茫茫的乌苏里江。
打渔队扎营地称高丽屯,又叫宝清鱼梁子,该屯只有一户**族人居住,从事打渔狩猎为生。
高丽屯特别荒凉,弯曲的河道四周水泡子一个连着一个,似大酱缸。夏季水泡子里冒着油气泡,周边长满乌拉草。据说地下还储藏着石油。冬季白茫茫的大雪一场接着一场地覆盖在黑土地上,积雪厚度达半米以上,气温达到零下30°C度,河道结冰达三尺,汽车过河也不会掉下去,冰河变公路,到处都是路,因此是冬季捕鱼的最佳时机。
打渔队首选挠力河上游的二道河下手打冬网,那里窝藏着从乌苏里江逆流来此地越冬的鱼。打渔队首次打鱼竟然达18000斤之多,遂将其命名为“一万八鱼窝子”。捕到清一色黑鱼的点叫“黑鱼窝子”。该队还将在冰河里打捞出日本侵略东三省飞机残骸的点叫“飞机窝”。
来二道河过冬的鱼很多很厚,造成鱼拥堵挤上岸,一网下去人为都拉不动,还得借助马力来拉网出鱼,拉出鱼都来不及运走,长期堆放在河里鱼会变质。渔工们自有办法,把鱼拌雪堆放在冰河上来保鲜,分散堆放的鱼堆,向着远方延绵,真的是一眼望不到头,非常壮观。鱼堆同时散发着鱼腥味,常常招引来狐狸、狼、还有成群结队的乌鸦来吃鱼。渔工们常常与它们零距离接触,从不伤害它们。冬季是鸟类采食困难时段,胡关荣常常会有意地给乌鸦留点小鱼小虾享受。久而久之,乌鸦们成了打渔场的常客。每当胡关荣在冰河行走时,总有一群乌鸦在其头顶飞来飞去地盘旋,这个特殊景象让渔工们感到惊奇,并给其起了一个“乌鸦司令”的雅号。对此,胡关荣并不介意,他依然坚持收集小鱼小虾喂它们。
调胡关荣到打渔队工作,不出张营长所料,随着打渔队伙食的改善,工作强度的相对减轻,他的身体果然逐渐恢复了健康。不仅如此,胡关荣善待乌鸦之举,同样有了意想不到的“回报”。
风雪夜迷路遇孤狼陷入困境
春节前后的北大荒,天气异常寒冷,气温低至零下30°C,真的是滴水成冰。
某日,朱队长派胡关荣去原21团场部(即后来的853军垦农场)参加统计会议。会后,大伙乘坐解放牌卡车返回。途中,天气骤变下起了鹅毛大雪,并刮起了“烟泡儿”,公路上的大雪与大地持平,司机分不清哪是公路,缓慢行驶的汽车结果还是滑进沟里,无法动弹,大家只得各自徒步回家。
距打渔队还有20多公里路,回队心切的胡关荣,没有考虑到只身在风雪夜中行走的危险。他想越走离家就会越近,虽然饿着肚子,依然咬牙深一脚浅一脚地朝着打渔队走去。
走着走着,天渐渐黑了下来,天上看不见北斗星,展现在胡关荣眼前的是层层叠叠灰黑色屏障。胡关荣想,黑色屏障可能是河边密密麻麻的“柳毛子”或芦苇,估计走到了平时常来的二道河地块了。可当晚天色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无法辨别方向,只得凭着白茫茫雪的反光,继续深一脚浅一脚地朝前迈进。
行走中,胡关荣突然想到冬日里的狼,没有吃的就经常到当地屯子里咬吃猪羊等牲口……越想越恐惧的胡关荣,继之又想起一位北大荒老人遇见狼的故事:老人夜间走路,感觉有人搭背,他马上意识到是狼搭背。老人没有回头看,而是机敏地抓住狼腿死死地拉紧贴住自己的身体,狼因张不开嘴咬人,使其喘不过气来,反倒被老人制服。
常言道:“怕什么,来什么。”孤身一人在风雪夜中行走的胡关荣,原本就惶恐不已。突然,他听到不远处传来了像婴儿的哭叫声,仔细分辨“嗷呜——嗷呜——”声后,断定遇到了一只孤狼。
屯里的坐地户肖洪才常说,北大荒冰天雪地,天寒地冻,出门必须做两件事:一要加厚棉袜,棉袜要烤干燥,防冻坏脚;二要带干粮、火纸,狼生性多疑,是怕火的动物。假如遇上狼群,千万不要示弱,你蹲蹲跳跳、手舞足蹈画圆圈,狼就知难而退了。
慌不择路的胡关荣,在逃避狼的过程中还失去理智,明知自己没有带火纸,却伸手到衣兜中找火柴想引火烧狼的皮毛。越惊慌越糊涂,犯傻后的他也不知自己走到了哪,却被障碍物挡住了去路。胡关荣伸手一摸,原来是河边的一棵大柳树,这真的是像大海里捞到了一捆救命稻草一样,使劲抓住树枝攀登上了树。
此时,上树后的胡关荣心情稍为缓解了一下。他想,狼是上不了树的,安全是有保障了。他警惕地注视着四周,隐隐约约看见了狼眼发出的绿光,狼期盼着胡关荣下树。同时,胡关荣也期盼着狼赶紧离开他,因为他明白,北大荒野地气温在低至零下30°C,人在树上气温更低,是会被冻死的。
下树有狼,在树上挨冻。又冷又饿的胡关荣咬牙坚持着,任凭风雪扑打,能量渐渐被透支,迷迷糊糊地失去了知觉……
乌鸦报警胡关荣获救
失去知觉后的胡关荣醒来后,发现自己已蹲在树脚下的雪地里,他心里感激着狼嘴下留情,没把他吃掉。
东方渐渐发白,天快大亮了,从现场留下的足迹看出,狼已远离而去。胡关荣不再担心狼的袭击了,他想起身朝打渔队方向走,可怎么也站不起来。即使勉强站了起来,还是迈不开步,并立马又倒进雪坑中。
反复起身,反复倒地的胡关荣心里明白,自己下半身已经冻僵了,根本走不回去了。
他悔不当初,自己平时没有去伤害过狼,遇到狼何必上树呢?要知道,冻伤猛于狼啊。倒不如昨夜不上树,哪怕真的被狼吃掉,自己也就彻底解脱了。
出于求生的本能,胡关荣决定爬也要爬回打渔队。尽管没了狼的威胁,回家途中照样存在着险恶和困难:冰河周边积雪厚度都在三四十厘米以上,皑皑白雪的表面硬壳看似坚硬,但经不住人体的重压,人一旦掉进冰窟窿再被大雪埋没的话,连队的战友根本找不到他。待到春暖花开,人们才能发现他的尸体。胡关荣想到这些,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自己绝不能停下来,一定要爬回去……
坚定的信念支持着胡关荣一步一步地爬向平时经常打鱼的点——黑鱼窝子,匍匐在冰河床上垂死挣扎的举动,惊动了在河里吃鱼的乌鸦,它们从鱼堆飞向天空来回盘旋,有的落在胡关荣身旁,发出“呱——呱呱——”的叫声,打破了清晨宁静的二道河上空。
俗话说:“喜鹊报喜,乌鸦报忧。”见胡关荣一宿未归,朱队长预感大事不好,立刻朝着乌鸦飞的地方奔向黑鱼子窝,发现胡关荣已奄奄一息而静静地躺着在千金鱼堆旁。
“醒一醒,醒一醒,快来人救命啊——”朱队长声嘶力竭地发出了呼救声。
呼救声惊动了打渔队的战友,大伙用爬犁将胡关荣救回了家,坐地户老肖打来井里的凉水,将他冻伤的双脚浸到装有井水的木桶中,再用热水逐渐替换凉水,进而提升人的体温,使得胡关荣的腿脚里的寒气漫漫地逼了出来。
连队的战友闻讯后,纷纷赶往打渔队慰问看望,有的送来面粉,有的送来鸡蛋,有的送来粮票……可谓是雪中送炭。
胡关荣虽然苏醒过来,但他的身体开始发烧,连队领导马上用唯一的交通工具——马拉爬犁将其送医院救治。接着又用汽车运送,并调链条式拖拉机开道护送120公里,将其送到853团军垦农场职工医院。
医生检查后发现,胡关荣的双脚已变紫发黑,且脚指头没有知觉身体发烧不止。会诊后,医生决定给其截肢。他的妻子见状,也绝不同意截肢。
人们常说:“信念能产生神奇的力量。”在胡关荣夫妇的再三坚持下,他的双腿在治疗中慢慢地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并且逐渐好转。
“胡关荣不用截肢啦!”好消息不翼而飞,战友们奔走相告,一传十,十传百,“乌鸦报警朱队长救回胡关荣”的消息,瞬间传遍了北大荒853团的各个连队。
双腿痊愈后赶上了好时代
胡关荣双腿痊愈后回到了打渔队,连队领导对其还特别关照,让其干防火打更、养貂等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同时安排其妻子养猪。
组织照顾更激起了胡关荣的爱岗敬业工作热情。1969年的某夜,一辆运送炮弹的军用运输车,途经七里芯河地段时,不慎掉进河里,胡关荣与三四个战友,从河里将炮弹搬上岸,整整搬运了一宿。这批炮弹是运往珍宝岛的战备物质,因其表现突出,胡关荣被批准加入中国**。
转眼到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春风也吹到了北大荒军垦农场。通过拨乱反正、纠正错误,给胡关荣等一批军校生实事求是地落实了政策,首先纠正了在农场劳动待遇偏低问题,接着将其农工级别调整为行政18级,并颁发了大学本科文凭、毕业证,授尉官军衔,工作岗位也根据其实际能力进行调整。
1986年,胡关荣和战友黄新贤接到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进入经济系深造。1987年,胡关荣克服年龄大、记忆力差的诸多困难,以优异成绩获得中级会计师职称。
1995年,叶落归根的胡关荣携夫人回到了义乌。退而不休的胡关荣又去梅园幼儿园发挥余热当门卫。二次退休后,回到老家苏溪镇新中村后,他想作为一名党员,理应积极参加村里的一些公益活动,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经常性地捡拾垃圾,在保护环境中发挥余热……
胡关荣夫妇观看文艺演出
不仅如此,胡关荣退休后还将自己的生死经历,以回眸历史的视角,以歌颂祖国歌颂伟大的中国**的情怀,以难舍战友情的笔触写成了《雪中迷路记》。该作品还被《拓荒履记》一书收录刊登。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笔者采访胡关荣时,他满怀感激之情说:“回到故乡后,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经常性地慰问抗战老兵和垦荒老兵,说明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的付出。”
右六为胡关荣
作者: 胡木水
编辑: 张姗姗
一审: 胡家豪
二审: 楼哲迪
终审: 杜远朝 贾贵俊
传奇故事,扣人心弦
战天斗地,惊心动魄
北大荒史名天下,传奇故事出关荣
浩浩荡荡开赴黑龙江,建设北大荒 真的很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