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裂变之光——文化辐射与八婺共构
<!----><style type="text/css">html{font-size:375%}</style><link href="https://pics-app.cnyw.net/static/publish/css/style.css?v=20240712" rel="stylesheet" position="1" data-qf-origin="/static/publish/css/style.css?v=20240712"><!-- 付费贴--> <div class="preview_article "> <!----> <h3> 这篇文章是中国县域文明的源头之一——乌伤文化探索系列文章第五篇!第一篇是主旨篇《历史为什么选中义乌》,第二篇是《地名之始--乌伤的命名与文明的奠基》,第三篇《母县之形——秦汉建置与八婺肇基》,第四篇《精神之根——孝、义、实的文化原型生成》,今天发的是第五篇《裂变之光——文化辐射与八婺共构》详情看我主页。</h3><p></p><p class="qf_image big noneditable" contenteditable="false"><img src="https://pics-app.cnyw.net/forum/20250905093647front2_0_442551_FtPz5dVJ3D61jhN3IqLmLv07JoaM.jpg?watermark/1/image/aHR0cDovL3BpY3MtYXBwLmNueXcubmV0L18yMDE5MDQyNTA5MTYwMF81Y2MxMGE1MDc5ZjY2LnBuZw==/dissolve/100/gravity/SouthEast" alt="" width="960" height="409" data-qf-origin="forum/20250905093647front2_0_442551_FtPz5dVJ3D61jhN3IqLmLv07JoaM.jpg?watermark/1/image/aHR0cDovL3BpY3MtYXBwLmNueXcubmV0L18yMDE5MDQyNTA5MTYwMF81Y2MxMGE1MDc5ZjY2LnBuZw==/dissolve/100/gravity/SouthEast" data-qf-thumb="https://pics-app.cnyw.net/forum/20250905093647front2_0_442551_FtPz5dVJ3D61jhN3IqLmLv07JoaM.jpg?imageView2/2/w/1080|watermark/1/image/aHR0cDovL3BpY3MtYXBwLmNueXcubmV0L18yMDE5MDQyNTA5MTYwMF81Y2MxMGE1MDc5ZjY2LnBuZw==/dissolve/100/gravity/SouthEast" data-qf-thumb-origin="forum/20250905093647front2_0_442551_FtPz5dVJ3D61jhN3IqLmLv07JoaM.jpg?imageView2/2/w/1080|watermark/1/image/aHR0cDovL3BpY3MtYXBwLmNueXcubmV0L18yMDE5MDQyNTA5MTYwMF81Y2MxMGE1MDc5ZjY2LnBuZw==/dissolve/100/gravity/SouthEast" /></p><p> </p><p> 文明,从不以静止为荣,而以流动为生。 当乌伤作为“母县”,在秦汉的晨光中完成其制度奠基, 当“孝、义、实”三德在千年的风雨中铸就其精神之根, 一场更为壮阔的进程已然开启—— 那便是从一地之光,化为八婺之炬的文化裂变与区域共构。</p><p>这并非简单的行政分置, 而是一种文明母体的自我复制与精神扩散。 如同一粒稻种,落入沃土,生根发芽, 终成一片金黄的稻浪; 乌伤之文化基因, 亦在浙中盆地的山水之间, 裂变为八县之光, 共同构筑起一个以“乌伤”为精神原点、以“八婺”为地理载体的文明共同体。</p><h2><strong>一、裂变:从“母县”到“八邑”的地理展开</strong></h2><p> “裂变”之始,始于地理的再分配。 自东汉至唐,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开发与治理细化, 乌伤母县如一棵古树, 其枝干不断延伸、分叉, 最终化为八婺之林。</p><p>东汉析置长山县(今金华),为婺州之始;</p><p>三国吴析置永康县,因孙权“永保安康”之诏而名;</p><p> 唐代析置东阳县(取“东阳江之阳”), 浦阳县(取“浦江之阳”), 兰溪县(取“兰荫山之溪”);后世再析武义、磐安等县。</p><p>此非权力的削弱, 而是文明的扩散。 每一次析置, 都是一次“乌伤模式”的制度输出: 相同的郡县治理架构, 相似的农耕水利体系, 共通的户籍赋税制度, 以及,那深植于血脉的“孝、义、实”精神。</p><p>八县虽分, 然其治所选址、城池规划、学宫设立、宗祠布局, 无不承袭乌伤旧制。 母县之“形”,在八婺大地上,裂变为八种形态,却共享一种灵魂。</p><h2><strong>二、辐射:文化基因的无声传递</strong></h2><p>“裂变”是形, “辐射”是神。 乌伤之光,如何照亮八婺? 其路径,不在刀光剑影, 而在血脉、文字、信仰与日常的无声渗透。</p><p>1. 血脉之传:宗族网络的编织</p><p>八婺之民,多自称“世居乌伤”。 无论东阳卢氏、浦江郑氏、兰溪章氏, 其族谱多溯祖于秦汉乌伤。 此非攀附, 实为一种文化认同的自觉建构。</p><p>宗族,是文化传递的最小单位。 乌伤宗族的“孝亲祭祖”之礼, “义田义学”之制, “诚实守信”之家训, 随子孙迁徙, 在八婺各地落地生根。 一纸族谱, 如一条隐形的脐带, 将八县之民, 与乌伤母体, 血脉相连。</p><p>2. 文字之传:方志与文脉的延续</p><p>自唐宋以降, 八婺各县相继修志。 《金华府志》《东阳县志》《浦江县志》…… 无一例外, 皆以“乌伤”为开篇。 “乌伤,古县也,汉置,属会稽郡……” 此句, 如一段加密的文明密码, 被代代抄录, 嵌入每部地方志的基因。</p><p>更甚者, 八婺文人, 无论诗文、碑铭、奏章, 凡言及乡邦, 必称“乌伤旧壤”“乌伤遗风”。 如宋代名臣徐侨,自号“读礼山人”, 其文必言“承乌伤孝义之教”; 明代学者宋濂,虽为浦江人, 却在《送东阳马生序》中, 暗含“勤学如乌伤先贤”之意。</p><p>文字,是文化最坚固的容器。 乌伤之名, 因文字而超越时空, 成为八婺士人心中永恒的“文化原乡”。</p><p>3. 信仰之传:共同的精神图腾</p><p>“颜乌衔土”的传说, 并未因乌伤县治的缩小而湮灭, 反而在八婺大地, 演化为一种跨区域的集体信仰。</p><p>东阳有“孝子祠”, 浦江有“义乌庙”, 兰溪有“实心亭”, 皆以“孝、义、实”为名, 奉颜乌或其精神化身。 每年清明, 八县百姓, 无论远近, 多有赴义乌“颜乌墓”祭拜者。此非迷信, 而是一种精神认祖归宗的仪式。 人们祭拜的, 不仅是那个传说中的孝子, 更是“乌伤”所象征的—— 对生命的敬畏、对承诺的坚守、对实在的追求。</p><h2><strong>三、共构:八婺文明共同体的形成</strong></h2><p>“裂变”与“辐射”, 终将走向“共构”。 八县, 从行政上的“兄弟”, 升华为文化上的“一体”。</p><p>1. 经济共构: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p><p>“实”之精神, 在商贸中迸发最强光芒。 “鸡毛换糖”, 起于义乌, 却迅速蔓延至东阳、浦江、永康。 走贩之人, 肩挑货郎担, 走遍江南, 其信条唯三: 货真、价实、守信—— 此正是“乌伤三德”在商业中的投影。至改革开放, “鸡毛换糖”裂变为“国际商贸城”, 其辐射力, 早已超越义乌一城, 而成为整个八婺地区的经济引擎。 东阳的木雕、浦江的水晶、永康的五金、 兰溪的纺织…… 皆借义乌市场之光, 走向世界。经济的共构,使八婺从文化共同体,升华为命运共同体。</p><p>2. 文化共构:婺学与八婺文脉</p><p>南宋以降, “婺学”(吕祖谦“吕学”)兴盛, 其核心精神——“明理躬行、经世致用”, 正是“孝、义、实”的哲学升华。</p><p>婺学讲会, 不在一城一地, 而在八婺巡回。 双林寺、东阳书院、浦江月泉书院、 金华丽正书院…… 皆为讲学之所。 八县士子, 负笈从游, 不分彼此。“婺学”之名,以“婺”为号,已将八县视为一个文化整体。 此即“共构”的最高形态: 不仅共享过去,更共塑未来。</p><h2><strong>结语:光,因裂变而永恒</strong></h2><p>回望“裂变之光”, 我们看到的, 不是母县的消亡, 而是文明的繁盛。</p><p>乌伤,如一颗星辰, 在秦汉的夜空独自闪耀; 至唐宋,它裂变为八颗, 在八婺的天幕上, 连成一片星河。</p><p>“文化辐射”, 是乌伤母体的生命力证明; “八婺共构”, 是乌伤精神的不朽丰碑。</p><p>从此, “乌伤”不再仅是一个地名, 而是一个文明的基因库, 一个精神的原点, 一个在裂变中永恒的光。</p><p>(第四章 完)</p><p> </p><p><strong>资料出处:</strong></p><p>《汉书·地理志》·班固,中华书局点校本,1962年</p><p>《太平寰宇记》·乐史,中华书局影印本,2008年</p><p>《金华府志》(光绪版),金华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2003年</p><p>《义乌县志》(万历版、光绪版),义乌市档案馆藏</p><p>《东阳县志》(乾隆版),东阳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p><p>《浦江县志》(光绪版),浦江县档案馆藏</p><p>《吕祖谦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p><p>《宋濂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p><p>《乌伤文化研究》前言(初稿)</p><p>《浙江通志·文化卷》,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2016年</p><p>《上山文化与早期中国文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20年</p><p>《金华地区宗族社会研究》,陈国灿,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p><p> </p> <!----></div> 义乌为浙中母县,八婺肇基。秦代以降,孝义文化在浙中大地渊源流长,深刻改变着这片土地的人文基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