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一客 发表于 2025-9-22 15:56:22

文学评论:传统文化当代书写一一评邹鲁散文《义亭起酥宋时月:一枚月饼的千年乡愁》(下)

<!----><style type="text/css">html{font-size:375%}</style><link href="https://pics-app.cnyw.net/static/publish/css/style.css?v=20240712" rel="stylesheet" position="1" data-qf-origin="/static/publish/css/style.css?v=20240712"><!--    付费贴-->    <div class="preview_article ">            <!---->    <p class="empty_paragraph">&nbsp;</p><p class="qf_image big noneditable" contenteditable="false"><img src="https://pics-app.cnyw.net/forum/20250922155508front2_0_1060230_Fga6Mfg3Ts1HUS7jL483PlIHrc4Q.jpg?watermark/1/image/aHR0cDovL3BpY3MtYXBwLmNueXcubmV0L18yMDE5MDQyNTA5MTYwMF81Y2MxMGE1MDc5ZjY2LnBuZw==/dissolve/100/gravity/SouthEast" alt="" width="714" height="415" data-qf-origin="forum/20250922155508front2_0_1060230_Fga6Mfg3Ts1HUS7jL483PlIHrc4Q.jpg?watermark/1/image/aHR0cDovL3BpY3MtYXBwLmNueXcubmV0L18yMDE5MDQyNTA5MTYwMF81Y2MxMGE1MDc5ZjY2LnBuZw==/dissolve/100/gravity/SouthEast" /></p><p>&nbsp;</p><p>四,情感叙事:真实性与文化认同的建构</p><p>&nbsp;</p><p>在中国当代散文创作中,情感表达往往容易陷入泛泛而谈的抒情陷阱,缺乏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邹鲁的《义亭起酥宋时月》却以其独特的情感真实性,建构了一种深层的文化认同,通过具体的人物故事和细腻的情感描写,使这篇散文在情感表达上达到了难得的高度和深度。这种基于真实情感的文化认同建构,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艺术感染力,更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文化认同的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启示。</p><p>&nbsp;</p><p>《义亭起酥宋时月》的情感力量,首先来源于其真实性的叙事建构。作者没有使用空洞的抒情语言,而是通过具体的人物和真实的故事来承载情感,使情感表达具有了坚实的生活基础。</p><p>&nbsp;</p><p>文中那位从上海打来电话的八旬老人的故事尤为动人:&ldquo;今天吃到你家的月饼,让我记起了童年的味道,请你要耐心将月饼做下去,这是家乡的一部分,请不要让它消失。&rdquo;这个真实的故事片段虽然简短,却包含了多层情感内涵:老人对童年味道的怀念、对家乡的眷恋、对文化传承的担忧以及对传统手艺人的恳切嘱托。这种通过具体人物语言直接呈现的情感,比任何华丽的抒情都更加真实有力。这种叙事策略符合韦恩&middot;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所强调的&ldquo;展示而非讲述&rdquo;的原则,通过具体事例让情感自然涌现,而非直接陈述。</p><p>&nbsp;</p><p>迪拜商人的感叹同样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ldquo;咬一口起酥,撒哈拉的沙丘都变成了江南的稻田。&rdquo;这句话不仅形象地表达了乡愁的转化力量,更通过两个极具反差的地理意象&mdash;&mdash;撒哈拉的沙丘与江南的稻田,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推向了极致。这种基于真实人物语言的表达,避免了情感描写的概念化,使乡愁这一抽象情感变得具体可感。这种表达方式与西奥多&middot;阿多诺在《最低限度的道德》中所讨论的&ldquo;微观叙事&rdquo;策略相通&mdash;&mdash;通过具体、个体的经验揭示普遍的人类处境。</p><p>&nbsp;</p><p>这些真实人物故事的引入,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情感网络:老师傅的坚守传递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执着情感;年轻学徒的学习体现的是传承中的期待与焦虑;海外游子的乡愁抒发的是文化认同中的缺失与渴望。这些情感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张丰富而真实的情感之网。这种多维情感建构,呼应了玛莎&middot;努斯鲍姆在《情感的脆弱性》中提出的观点&mdash;&mdash;情感不是简单的心理状态,而是具有认知结构和社会维度的复杂现象。</p><p>&nbsp;</p><p>《义亭起酥宋时月》通过情感叙事,建构文化认同的机制值得深入分析。这种建构不是通过理论说教或意识形态宣传,而是通过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来实现的。</p><p>&nbsp;</p><p>味觉记忆在文化认同建构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文中多次强调&ldquo;起酥就是义乌人最难忘怀的中秋味道&rdquo;,&ldquo;只有吃过义亭的起酥才是真正过了中秋&rdquo;。这种将地方特产与节日仪式、情感记忆相连接的方式,实际上是在构建一种基于味觉的文化认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味觉记忆是最原始、最持久的情感记忆之一,能够直接触动人的情感中枢。作者巧妙地利用了这一心理机制,通过味觉这个切入点,唤起了读者深层的文化认同感。</p><p>&nbsp;</p><p>文中58岁的何德月的回忆颇具代表性:&ldquo;小时候就盼着中秋节呢!那时候哪有什么西式甜点,起酥就是我们最奢侈的点心了!&rdquo;这种个人记忆的分享,实际上是在建构一种集体性的文化认同。个人味觉记忆与集体文化记忆在此交汇,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认同力量。这种认同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从个人情感经验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因而更加真实和持久。这种记忆建构机制,符合莫里斯&middot;哈布瓦赫在《论集体记忆》中提出的观点&mdash;&mdash;集体记忆是通过个体记忆的社会框架得以形成和维持的。</p><p>&nbsp;</p><p>另一个重要的情感机制是&ldquo;缺憾美学&rdquo;的运用。文中指出:&ldquo;义亭起酥的珍贵,在于它的&lsquo;不完美&rsquo;。与现代月饼光滑规整的工业美感不同,起酥表面呈现自然的裂纹,犹如干涸河床的土地皴裂,又似岁月在老人眼角刻下的纹路。&rdquo;这种对不完美的欣赏和珍视,实际上是对工业化、标准化现代生活的某种抵抗,是对传统手工艺独特性的情感认同。每一道裂痕,都是手工制作的印记,这种缺憾反而成为了真实性和独特性的证明,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这种美学观念与伦纳德&middot;科恩的名言&ldquo;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rdquo;相通,也呼应了日本美学中的&ldquo;wabi-sabi&rdquo;(侘寂)理念&mdash;&mdash;在不完美中发现美,在无常中体会永恒。</p><p>&nbsp;</p><p>《义亭起酥宋时月》成功地实现了&ldquo;小叙事、大情怀&rdquo;的审美理想,这种成功源于其对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地方性与普遍性的辩证处理。</p><p>&nbsp;</p><p>散文从小处着手,聚焦于一枚小小的起酥月饼,却通过这枚月饼串联起了个体与民族、地方与天下、过去与现在的多重维度。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避免了大叙事的空泛和抽象,使宏大的文化主题有了具体的情感载体。这种叙事方式与当代文学理论中的&ldquo;微观史学&rdquo;转向相契合,即通过小故事、小物件揭示大历史、大结构。</p><p>&nbsp;</p><p>文中对&ldquo;起酥&rdquo;名称由来的考证,就是一个典型例子:&ldquo;起酥捏馅处会在背面留一个孔,用于释放月饼里的水分,贴上这张纸就可以防止馅料从孔中流出来了。食用时把小方纸揭下&lsquo;启封&rsquo;,故把月饼称之为起酥、启酥或启苏。&rdquo;这个看似技术性的细节描写,实际上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智慧和生活美学。通过这样一个微小的细节,读者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和体现,从而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共鸣。这种&ldquo;细节的真实&rdquo;正如恩格斯所言,&ldquo;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rdquo;,在散文中同样适用。</p><p>&nbsp;</p><p>另一个精彩的例子,是对三十六层酥皮的象征性解读:&ldquo;水油面团要经过七次揉擀、六次折叠,才能在烤制时绽放出三十六层酥皮。这个数字并非偶然,暗合着《东京梦华录》中&lsquo;三十六街七十二巷&rsquo;的汴梁盛景,更对应着一年三百六十个日夜轮回中对团圆的期盼。&rdquo;这里,具体的工艺细节(三十六层酥皮)与历史文化(汴梁盛景)和人类普遍情感(对团圆的期盼)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个体经验与普遍情怀的统一。这种象征性解读,体现了保罗&middot;利科在《活的隐喻》中所讨论的隐喻的认知功能&mdash;&mdash;通过将不同领域并置,创造出新的意义维度。</p><p>&nbsp;</p><p>《义亭起酥宋时月》通过情感叙事,实际上建构和维系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情感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以共同的味觉记忆和文化认同为基础,连接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p><p>&nbsp;</p><p>文中描绘的中秋祭月场景极具共同体意识:&ldquo;满月下,家人团聚,大人会给每个孩子递上月饼,咬一口,酥香如嚼月唇齿留香。此情此景,与宋人何异?&rdquo;通过这样一个仪式化的场景,作者构建了一个从宋代延续至今的情感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古今人们共享着相同的情感体验和文化认同。这种共同体建构,与本尼迪克特&middot;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提出的观点相通&mdash;&mdash;民族作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是通过共享的文化符号和仪式得以建构和维持的。</p><p>&nbsp;</p><p>更重要的是,这个情感共同体超越了地理界限,将海外游子也纳入其中。文中提到:&ldquo;甚至还有海外华人,特意订购义亭起酥,以解乡愁。在海外,月饼还被称为&lsquo;龙饼&rsquo;或&lsquo;国饼&rsquo;,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注重家庭的团圆、美满。&rdquo;通过月饼这个文化符号,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人能够与祖国文化保持情感联系,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情感共同体。这种&ldquo;离散共同体&rdquo;的建构,与詹姆斯&middot;克利福德在《路线:20世纪晚期的旅行与翻译》中讨论的 diaspora(流散)文化现象相关&mdash;&mdash;通过文化符号和实践,离散群体保持与祖国的情感联系。</p><p>&nbsp;</p><p>这个情感共同体的维系,依赖于定期的文化仪式和持续的情感实践。中秋节的周期性庆祝、月饼的制作与分享、乡愁的表达与沟通,这些都是情感共同体的维系机制。文中通过对这些机制细致描写,向我们展示了文化认同,如何通过具体的情感实践得以维持和强化。</p><p>&nbsp;</p><p>在当代社会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义亭起酥宋时月》所展现的情感真实性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这种意义不仅限于文学领域,更涉及文化认同、社会凝聚等多个方面。</p><p>&nbsp;</p><p>首先,情感真实性为文化认同提供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在意识形态说教日益失效的今天,基于真实情感的文化认同显得更加可信和持久。文中通过具体人物故事建构的情感认同,避免了口号式的空洞宣传,使文化认同真正从人们的情感体验中生长出来。这种认同建构方式,与查尔斯&middot;泰勒在《自我的根源》中讨论的&ldquo;承认的政治&rdquo;相关&mdash;&mdash;认同需要被他者承认,而这种承认往往通过情感交流得以实现。</p><p>&nbsp;</p><p>其次,这种情感叙事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有效路径。文中不仅描写传统口味的传承,也记录了新口味的创新:&ldquo;精制核桃芝麻味月饼是原有核桃、麻沙口味的结合,口感更有层次;红豆、红糖月饼是新口味,主要针对年轻人的口味...&rdquo;,这种对创新的开放态度,表明传统文化不是僵化的保存,而是在保持核心价值的同时不断适应现代需求。这种基于情感认同的创新,比外在的、强制性的改造更加自然和可持续&mdash;&mdash;传统总是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被重新发明和诠释。</p><p>&nbsp;</p><p>最后,情感真实性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文中海外华人对义亭起酥的喜爱表明,基于真实情感的文化符号能够跨越文化障碍,产生共鸣。这种情感真实性,不像意识形态宣传那样具有排他性,而是能够通过普遍的人类情感(如乡愁、对美食的喜爱)连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这种跨文化沟通策略,与克劳德&middot;列维-斯特劳斯在《结构人类学》中提出的&ldquo;人类心智的普遍结构&rdquo;概念相关&mdash;&mdash;尽管文化表现多样,但人类的情感和认知结构具有普遍性。</p><p>&nbsp;</p><p>很显然,我们从邹鲁散文《义亭起酥宋时月》,感受到了情感叙事的文化力量。</p><p>&nbsp;</p><p>《义亭起酥宋时月》通过情感真实性与文化认同的深度结合,展现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情感力量和思想深度。这种基于具体人物、真实故事的情感叙事,避免了大而化之的抒情陷阱,使散文既有微观的真实性,又有宏观的视野。</p><p>&nbsp;</p><p>这种情感叙事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文化意义。在当代社会面临认同危机和文化碎片化的挑战下,这种基于真实情感的文化认同建构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出路。它告诉我们,文化认同不应该建立在空洞的口号或强制的规范上,而应该从人们真实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实践中生长出来。</p><p>&nbsp;</p><p>《义亭起酥宋时月》通过一枚小小的月饼,让我们看到了情感叙事的文化力量:它能够连接古今,沟通中外,凝聚共同体,维系文化传承。这种力量不是来自宏大的理论建构,而是来自具体的生活细节和真实的情感体验。这或许正是这篇散文最珍贵的启示:文化的生命力,最终来源于人们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和理论。</p><p class="empty_paragraph">&nbsp;</p><p class="qf_image big noneditable" contenteditable="false"><img src="https://pics-app.cnyw.net/forum/20250922155543front2_0_1060230_Fvx_6kvLEgZ5fbAl2_t1CpnTvaOz.jpg?watermark/1/image/aHR0cDovL3BpY3MtYXBwLmNueXcubmV0L18yMDE5MDQyNTA5MTYwMF81Y2MxMGE1MDc5ZjY2LnBuZw==/dissolve/100/gravity/SouthEast" alt="" width="884" height="651" data-qf-origin="forum/20250922155543front2_0_1060230_Fvx_6kvLEgZ5fbAl2_t1CpnTvaOz.jpg?watermark/1/image/aHR0cDovL3BpY3MtYXBwLmNueXcubmV0L18yMDE5MDQyNTA5MTYwMF81Y2MxMGE1MDc5ZjY2LnBuZw==/dissolve/100/gravity/SouthEast" /></p><p>&nbsp;</p><p>&nbsp;</p><p>五,语言艺术:典雅与质朴融合的文体美学</p><p>&nbsp;</p><p>在中国文学传统中,语言风格的把握往往决定着作品的艺术高度与传播广度。邹鲁的《义亭起酥宋时月》展现出了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成功融合了典雅与质朴两种看似对立的美学特质,创造了一种既具文学韵味又不失生活气息的独特文体。这种语言艺术上的成就,不仅体现了作者的个人风格,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p><p>&nbsp;</p><p>《义亭起酥宋时月》的语言艺术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在于其成功实现了典雅与质朴的辩证统一。这两种风格并非简单并列,而是有机融合,相互映衬,共同服务于文章的整体美学效果。</p><p>&nbsp;</p><p>典雅风格主要体现在对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化用。作者善用对仗、用典、诗化语言等传统修辞手法,如&ldquo;宋月照乡愁,酥饼寄相思&rdquo;&ldquo;千年宋月依旧,义亭起酥常新&rdquo;等句,不仅工整优美,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典雅表达并非炫耀文采,而是与文章的文化主题相得益彰,使语言形式与内容主题达到高度统一。这种语言策略与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的&ldquo;陌生化&rdquo;理论相关&mdash;&mdash;通过诗化语言使日常事物变得新鲜可感,延长读者的审美体验。</p><p>&nbsp;</p><p>与此相对,质朴风格则体现在对日常生活语言的娴熟运用。在描写制作过程时,作者使用了许多行业术语和口语化表达:&ldquo;水油皮的制作最考验功夫&rdquo;&ldquo;要轻要匀&rdquo;&ldquo;多一分则腻,少一分则不酥&rdquo;等。这些语言朴实无华,却精准传神,使专业性的工艺描述变得生动可感。在人物对话部分,作者更是直接引用生活语言,如那位上海老人的话:&ldquo;请你要耐心将月饼做下去,这是家乡的一部分,请不要让它消失。&rdquo;这种直接引语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这种语言选择符合现代语言学中的&ldquo;语域&rdquo;理论&mdash;&mdash;根据不同语境选择适当的语言变体。</p><p>&nbsp;</p><p>重要的是,这两种风格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文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典雅的诗化表达后,紧接着就是朴实的技术描述;在专业术语之后,又会出现富有诗意的比喻。这种交替与融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语言节奏和美学效果。这种语言策略与巴赫金提出的&ldquo;杂语&rdquo;概念相通&mdash;&mdash;不同语言风格在文本中对话,产生丰富的意义层次。</p><p>&nbsp;</p><p>《义亭起酥宋时月》的语言艺术还体现在对古今语汇的创造性融合上。作者不仅自如地运用古典语汇和现代语言,更创造性地将二者结合,形成了一种既有传统韵味又具现代气息的语言风格。</p><p>&nbsp;</p><p>在古典语汇的运用方面,作者不仅直接引用古诗文,如苏轼的&ldquo;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rdquo;,更善于化用古典意象和表达方式。&ldquo;宋月照今人,起酥传古意&rdquo;这样的表达,既采用了古典诗歌的对仗和意象手法,又表达了现代人的文化思考。文中类似&ldquo;皎洁月光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rdquo;&ldquo;如干涸河床的土地皴裂&rdquo;等比喻,也都继承了古典文学的形象思维传统。</p><p>&nbsp;</p><p>在现代语言运用方面,作者不仅使用当代口语,还引入了一些现代概念和表达方式。如对现代市场营销的描述:&ldquo;随着知名度逐渐提升,义亭月饼已走出&lsquo;家门&rsquo;,开始占领周边县市的中秋礼品市场。&rdquo;这种现代商业语言的运用,使文章不至于成为脱离时代的怀旧之作,而是具有当代语境的文化论述。这种语言选择反映了当代社会语言学中的&ldquo;代码转换&rdquo;现象&mdash;&mdash;在不同语言变体间灵活切换以适应不同交际需求。</p><p>&nbsp;</p><p>最值得称道的是古今语汇的创造性结合。如文中将传统的&ldquo;三十六层酥皮&rdquo;与现代的&ldquo;网红口味&rdquo;并置,将古典的&ldquo;祭月民俗&rdquo;与当代的&ldquo;微信下单&rdquo;相提并论。这种语言上的并置不仅产生了新颖的表达效果,更象征性地表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对话与融合。这种语言创新与霍米&middot;巴巴提出的&ldquo;杂交性&rdquo;理论相关&mdash;&mdash;不同文化元素在接触中产生新的表达形式。</p><p>&nbsp;</p><p>《义亭起酥宋时月》的语言艺术,还体现在对节奏感的精心营造上。作者通过句式的长短变化、语言的轻重缓急、描写的疏密相间,创造出一种富有音乐感的语言节奏。</p><p>&nbsp;</p><p>在句式运用上,作者善于长短句交替使用。长句多用于细致的工艺描写和文化阐述,如对水油皮制作过程的描述,用了多个分句详细说明水温控制、揉面手法等细节。短句则多用于结论性陈述和情感表达,如&ldquo;宋技今传,古法新承&rdquo;&ldquo;这就是传承的意义&rdquo;等。这种长短句的交替使用,形成了语言上的张弛有度。这种节奏控制与中国传统文论中的&ldquo;文气&rdquo;说相通&mdash;&mdash;通过句式的变化营造文章的韵律感。</p><p>&nbsp;</p><p>在语言节奏上,作者特别注意轻重缓急的处理。在描写工艺过程时,语言节奏往往较为缓慢细致,如&ldquo;揉搓时要用手心的温度慢慢融化猪油,让面粉与油脂完美融合。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rdquo;,这里的&ldquo;慢慢&rdquo;&ldquo;极大耐心&rdquo;等词语,不仅描述了工艺特点,也创造了相应的语言节奏。而在表达情感和文化思考时,语言节奏则变得较为轻快激昂,如&ldquo;这小小的酥饼,从宋月照耀下走来,如今已走向世界,成为连接古今中外的文化使者。&rdquo;这种节奏变化与音乐中的&ldquo;速度&rdquo;变化类似,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p><p>&nbsp;</p><p>在描写密度上,作者采用了疏密相间的手法。对关键工艺环节和文化象征意义,描写极为密集细致;而对过渡性内容和背景介绍,则相对疏略。这种疏密变化,使文章既有充分的细节支撑,又不失整体流畅性。这种结构安排符合中国传统美学中的&ldquo;疏可走马,密不透风&rdquo;的布局原则。</p><p>&nbsp;</p><p>《义亭起酥宋时月》的语言艺术,还表现在对多语体风格的有机整合上。文章中融合了文学语言、技术语言、口语对话、学术论述等多种语体风格,却丝毫不显突兀,反而相得益彰。</p><p>&nbsp;</p><p>文学语体主要体现在那些富有诗意的描写和抒情段落中。如开头部分:&ldquo;清晨五点多,田野还笼罩在薄雾中,王义民已经出现在亿民月饼厂的车间里。空气中弥漫着面粉、蔗糖和猪油混合的香气一一这种香气对于浙中义乌人而言,便是中秋的味道,是一种穿越了时空的宋时滋味。&rdquo;这段文字既有小说的叙事性,又有诗歌的意象性,还有散文的抒情性,是典型的文学语体。</p><p>&nbsp;</p><p>技术语体则体现在工艺描述部分。如:&ldquo;一张面皮分为两部分:一块是加了猪油、庶糖、温水、中筋面粉的水油皮;一块是纯用猪油和低筋面粉揉成的油酥皮。&rdquo;这种准确、简洁、专业的技术语言,确保了工艺描述的真实性和可信度。</p><p>&nbsp;</p><p>口语体主要体现在人物对话和内心独白中。如老师傅的指导:&ldquo;要轻要匀,就像宋代文人研磨一般,重了会破,轻了不匀。&rdquo;这种口语化表达,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增强了现场感。</p><p>&nbsp;</p><p>学术体则出现在文化论述和历史考证部分。如对《中馈录》《东京梦华录》等历史文献的引用和解读,采用了相对严谨的学术语言。</p><p>&nbsp;</p><p>这些不同语体的有机整合,使文章既能满足文学审美需求,又能提供专业知识,既能保持学术严谨,又不失生活气息。这种多语体融合的能力,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功夫,也与米哈伊尔&middot;巴赫金提出的&ldquo;杂语&rdquo;理论相契合&mdash;&mdash;不同社会语言在文本中交织对话,形成丰富的意义网络。</p><p>&nbsp;</p><p>《义亭起酥宋时月》的语言艺术最终服务于文化的承载与传播功能。文章通过特色语言风格的建构,成功地使语言本身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p><p>&nbsp;</p><p>语言的古典元素,承载了文化的历史记忆。文中大量化用古典诗文、传统意象和古语表达,如&ldquo;宋月&rdquo;&ldquo;酥与饴&rdquo;&ldquo;美食如美玉&rdquo;等,这些语言元素本身就是文化传统的载体,它们的使用使文章语言承载了历史文化的记忆。这种语言策略与当代文化研究中的&ldquo;文化记忆&rdquo;理论相关&mdash;&mdash;语言是文化记忆的重要媒介。</p><p>&nbsp;</p><p>语言的现代性特征,促进了文化的当代传播。文中使用的现代语汇、网络用语和商业术语,如&ldquo;网红口味&rdquo;&ldquo;微信下单&rdquo;&ldquo;中秋礼品市场&rdquo;等,使传统文化表述能够与当代读者产生共鸣,促进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和接受。这种语言创新反映了文化传播中的&ldquo;适应性&rdquo;策略&mdash;&mdash;传统文化需要借助现代媒介和表达方式才能获得当代生命力。</p><p>&nbsp;</p><p>最重要的是,语言的美学品质增强了文化的感染力。文章通过优美的语言、丰富的修辞、动人的节奏,使文化内容不再枯燥说教,而是变成了可感、可品、可传的艺术体验。这种语言上的美学提升,极大地增强了文化表达的感染力和传播力。这种效果与接受美学理论相契合&mdash;&mdash;作品的审美品质直接影响读者的接受程度和传播效果。</p><p>&nbsp;</p><p>综上所述,《义亭起酥宋时月》的语言艺术成就,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加剧的当代语境中,如何用语言表达文化同一性,如何通过语言创新促进文化传承,成为重要课题。</p><p>&nbsp;</p><p>这篇文章通过典雅与质朴的融合、古今语汇的结合、多语体的整合,展现了一种既根植传统又面向现代的语言道路。这种语言实践告诉我们: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不需要摒弃传统语言之美,也不需要拒绝现代语言之新,而是可以通过创造性融合,找到一种既有文化底蕴又有时代气息的表达方式。</p><p>&nbsp;</p><p>同时,这篇文章也展示了语言艺术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优美的语言能够增强文化内容的感染力和传播力,使文化表达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成为动人的艺术体验。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语言的艺术品质往往决定着文化内容能否脱颖而出,能否打动人心。</p><p>&nbsp;</p><p>《义亭起酥宋时月》的语言艺术成就,为中国当代散文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提供了成功范例。它告诉我们: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表达,既需要深厚的内容底蕴,也需要精湛的语言艺术,二者相得益彰,才能产生最大的文化影响力。</p><p class="empty_paragraph">&nbsp;</p><p class="qf_image big noneditable" contenteditable="false"><img src="https://pics-app.cnyw.net/forum/20250922155526front2_0_1060230_Fg5McL_3JOzB354AofqDaaAv35cb.jpg?watermark/1/image/aHR0cDovL3BpY3MtYXBwLmNueXcubmV0L18yMDE5MDQyNTA5MTYwMF81Y2MxMGE1MDc5ZjY2LnBuZw==/dissolve/100/gravity/SouthEast" alt="" width="1113" height="866" data-qf-origin="forum/20250922155526front2_0_1060230_Fg5McL_3JOzB354AofqDaaAv35cb.jpg?watermark/1/image/aHR0cDovL3BpY3MtYXBwLmNueXcubmV0L18yMDE5MDQyNTA5MTYwMF81Y2MxMGE1MDc5ZjY2LnBuZw==/dissolve/100/gravity/SouthEast" /></p><p>&nbsp;</p><p>&nbsp;</p><p>结语:传统文化当代书写的新尝试</p><p>&nbsp;</p><p>《义亭起酥宋时月》不仅是一篇关于月饼的散文,更是一次传统文化当代书写的成功尝试。在全球化、标准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如何讲述地方故事、如何激活传统文化、如何用文学方式表达文化自信,这篇散文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p><p>&nbsp;</p><p>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传统不是保存在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流动于日常生活中、传承于人们实践中的活态文化。正如文章结尾所说:&ldquo;千年宋月依旧,义亭起酥常新。&rdquo;月光依旧,饼香常新&mdash;&mdash;这正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文学书写最动人的力量所在。</p><p>&nbsp;</p><p>(20250919,周立杭,杭州)</p>    <!----></div>            

成老师 发表于 2025-9-22 18:01:53

欣赏佳作超赞: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

成老师 发表于 2025-9-22 18:02:11

https://pics-app.cnyw.net/admin_FsbLrH4XpF1aok8fg1u_Me6G4sVj.png送出团圆月x1

成老师 发表于 2025-9-22 18:02:31

https://pics-app.cnyw.net/admin_FsbLrH4XpF1aok8fg1u_Me6G4sVj.png送出团圆月x1

成老师 发表于 2025-9-22 18:02:46

https://pics-app.cnyw.net/admin_FsbLrH4XpF1aok8fg1u_Me6G4sVj.png送出团圆月x1

成老师 发表于 2025-9-22 18:03:35

正如文章结尾所说:“千年宋月依旧,义亭起酥常新。”月光依旧,饼香常新——这正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文学书写最动人的力量所在。
: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

江南一客 发表于 2025-9-22 18:49:47

:handshake:handshake:handshake

文明义鸟 发表于 2025-9-22 20:48:33

欣赏学习老师佳作,点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学评论:传统文化当代书写一一评邹鲁散文《义亭起酥宋时月:一枚月饼的千年乡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