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之窗 草根文化大家谈 今年是国庆七十周年,不由的回到家里看看,爷爷80岁生日的照片,就想起儿时的理想,能够吃饱饭,就是我的梦想。 老屋, 是我童年、少年、青年时生活的地方。它是一栋三间二边厢的二层木 结构房, 在进入村头的坐西朝东的位置屹立着。从我记事起, 它就像个迟暮的老人, 屋柱及木板墙成黑褐色, 显得十分苍老。屋柱也不是很粗大, 横梁上并没有什么精工雕刻的花草图案, 很平常的。 老屋位于杨宅村宗祠旁边,是我童年小年青年生活的地方,在这里,人丁兴旺,一家人有十九人吃饭,我爷爷十分能干,管理一家和谐之窗。 说起老屋,只有一百多年,相传我太公住在傅大路姑姑家,讨表妹为妻,生了女儿六七个,姐姐嫁入佛堂湖山坑里,女儿生儿9岁才生我爷爷,有一天,我太公杨瑞,是一个泥水工,每天早出晚归,生活美满,干活回家的路上,唱几心中有数小曲,解解闷, 当休息,听到人家在讲有什么稀奇,门口走出来 三步就是人家的地方,我太公听了也不发言,白天到人家干活,夜里到杨宅建房,结婚30年,问妻子,我们回到到杨宅,就这样重回到杨宅村。 当时我爷爷8岁,他能在桌子上吃肉,太婆心灵手巧,懂得治病,是个土医生,所以杨宅人十分尊敬,解放前平均寿命只有38岁,人生出来死去很多,一个村庄60岁以上的不多,我太公活到80多岁,解放后,爷爷治家很严,我爷爷叫杨桂金,讨妻郑桂芝,两人珠联璧合,生下三个儿子二个女儿,在杨宅开了一间小卖部,卖酒卖一些小杂物,所以人缘关系十分好,在佛堂镇王宅乡当干部的都要到我家来坐一坐,在到杨宅办公室,例如盛东兴,王培根,孙章宝,王昌球,王万泉,李其泽,金纪奎等等干部走访杨宅村,都要到我家了解一下情况,因为我爷爷人缘好,我家邻居杨成旭乡里当文书,后当佛堂区委副书记,后双林开发指挥部总指挥。在60年代,兴办糖厂,糖厂的党委书记王俊生是山东人,解放后的县长都是山东人,所以就有赵仲一县委书记前来杨宅村到我家再到办公室1964年题词“前面一条江,后面红泥山,为何杨宅粮满仓,”当时杨宅村每年是农业学大寨的标兵,年年夺冠。 我是1962年出生,当时我家第一个长孙一家开心要取名,邻居成旭的堂弟杨景和,他是杨宅的校长,,我是达字辈,就取名叫达彪,我爷爷想了想又取了一个别名叫法兴,又法又兴,所以招来了十二个姐妹,三个儿媳照天轮,二天负责流煮饭带小孩,二个到生产队干活,挑水做杂活,带小孩,要说现在人不敢相信,小孩哭了一块饭,大的带小弟小妹,一家和睦文明窗,杨景和给我村义务写春联十余年。 老屋究竟建于清代, 至今100多年,。我爷爷讲中央间的底屋是公房。正堂上方挂有画像,很庄严。旁边挂年画,因为大家守规,加上平时管理比较好,老屋没有遭到严重的损坏。 老屋在祠堂旁边,要说1956年,破世旧,杨宅的大龙皇早知道自己要上天,杨宅村上空飞了三圈,宗祠上中下三幢都烧光,另外一家是浙大杨达寿家,二家无损窗烧破,这就是杨宅的见证,这是600余年的村庄,住进高楼不要谈。 杨宅是个富裕村,就说七十年代,信用服务站存款超百万,家家户户都 勤劳,一年到头忙生意,人家村庄买卖算投机,杨宅是个草席村,农闲可到糖厂做小工,所以杨宅万元户不稀奇,每个星期看电影,远近十里到杨宅,杨宅姑娘穿新衣嫁人有了电视机。 解放后,全家买来五间,老屋虽破旧,一家住上十九人, 对于年少的我来说, 却没有 感到丝毫的不适, 只有在家的温馨。一家和睦说笑声,一家人非常热闹, 尤其是 一天三餐吃饭夜里的时候, 碗碟碰响,高兴声, 灶台上的饭菜被风卷残云般一扫而光。那情形记忆犹新。更有趣的是, 家里人粥、喝羹时, 那声响跟外面呼呼刮的风一样大——— 一人说要三人抢,听老人讲。60年代饿死多少人,我是1962年出生,吃饭余粮多有粮,造起三幢五间房,分给儿子也体面。 狂风暴雨袭来时, 其他屋有危险。半夜三更的风雷, 更是惊心动气魄。闪电从屋顶的明瓦里射进来, 把屋内照得亮如白昼,闪电一过房屋全黑,屋内一片哑 无声, 只听见屋顶的雨水, 如瀑布般倾泻。我们睡觉吓了脸, 头裹在被子里不敢露出来。百年老屋太公造, 无数次台风暴雨的袭击, 所幸有惊无险, 历尽劫难仍安然矗立。可是杨宅要大学,拆了家乡进高楼,杨家入住蟠龙园,近靠溪江风光好。 儿时住有19人同住同吃在屋里, 再加上邻近住户, 都喜欢聚集正堂来,有的在刨番薯丝,女人有的织毛衣, 手拿针线补衣服, 边聊边笑;记心间,我们小孩子游玩在这里一起做作业, 姐妹们非常热闹。如今那真是难忘啊。改革开 放以后来住在这里几户人家里儿女都长大, 陆续考上了大学。老屋没人住,香火不断书香圣地。女儿考进公务员,生了外甥,当外公,生了孙子当爷爷。 现在, 老屋变冷清。大家都建了 新房, 老屋基本都闲置, 无人居 住。节假日我们还会看看回家在老屋 里坐一坐, 除了老人铁将军把门。 再也听不到声音, 听不到大人们呵斥, 听不到一点小事 争吵不休的喧闹。现在想起来, 那是多 么可笑富有情这些场景啊。 分家在74年,兄弟三人各干事,我家七人,叔叔有六人,小叔糖厂上班有五人,加上爷爷十九人,都 听爷爷传家训:忠孝勤俭,优良风,爷爷活到八十岁,生日照片多温馨,那里杨宅一半青年人,爷爷当媒人,80年代杨宅分组把田分,兄弟三人各造 房,土地不要钱,造房要82年我家要六间房,当时办厂,金丝蜜枣名声扬,金华锂浦武义到处卖,传播正义进市场,爷爷死后招儿孙,我生女儿叫杨安,读书认真进义乌,陆续考上了大学,98年在开发区建厂房,如今老屋变冷清,大家都建大新房,老屋基本闲置着,无人居住成废房,听不到呵斥,听不到一点小事,争吵不休的喧闹,但如今杨宅被拆,再也看不到多么富有情趣的场景。杨宅是个特别村,82年分田单干,死人有田年年种,30年青轻人无田种,土地一直不流转,谁卖田地谁家拿,70年代杨宅强,一村独姓一人讲。 老屋里面的往事, 如同发生在昨天。 每当看到挂在正堂上方画像就会想起小故事,达寿编写杨宅事,梦说故里杨宅村,我写故事五百篇。我心内就百感交集。时至今日, 爷爷死了整整32年。看到它, 爷爷生前的音容笑貌还是那么清晰。 为了爷爷的遗愿,2009年开始,拜访共和国将军,进京40余次,墨宝越来越多,一心想造纪念馆,2012造房忙,申请公司好立项,一心打造将军园,义乌兵故事源远流长,百位将军墨宝来宣传,义乌历史大家扬。 老屋见证了我们从幼稚到成熟的 过程, 是我们几代人成长的摇篮。漫步 在夕阳落山的余晖中, 回头看老屋, 它显得极具神韵。虽然被拆,建造大学,还是一种种怀念。 老屋, 我恋恋难忘的港湾。儿时的梦想,让和谐之窗代代相传。 杨达彪 2019年9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