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浙里有黔娃 义地研学行”暑期研学活动开营仪式上的讲话
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金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公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同学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盛夏的义乌,热情如火,情义如歌。今天,我们共同见证“浙里有黔娃 义地研学行”暑期研学活动的圆满收官。作为金华市作家协会的一员,更作为两地文化交流的参与者,我深受感动、倍感振奋。在此,我谨代表金华市作家协会,向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共青团贵州省委驻金华工委、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的精心组织致以崇高敬意!向所有为活动倾注心血的作家、文学工作者、爱心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浙江与贵州,虽山海相隔,却因对口协作和人文交流结下深厚情谊。金华作为浙江对口支援贵州的重要力量,始终将“志智双扶”作为协作核心。而文学,正是这场跨越千山万水的“扶志工程”中最柔软却最坚韧的力量。
近年来,金义两地的作家和文学工作者主动担当,以笔为犁,深耕文化帮扶的沃土。他们深入贵州山区采风创作,用文字记录脱贫攻坚的壮举;他们组织公益文学讲座,为山区孩子点亮阅读的明灯;他们捐赠书籍、筹建书屋,让知识的种子在黔地生根发芽。尤其令人动容的是,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十二年如一日坚守“以义育心”的初心,从整理地方文脉到策划公益研学,从资助贵州学子到搭建文学交流平台,将义乌的“六义精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帮扶行动。徐敢理事长随公益团队远赴六盘水助学,金香娟老师为“雷锋书屋”奔走呼吁,这些点滴善举,彰显了文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更诠释了“文以载道”的深刻内涵。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场研学活动,正是两地文学力量的一次集中绽放。三天的行程中,作家们化身“文化导游”,为孩子们解读冯雪峰的铮铮铁骨、陈望道的信仰之光、吴晗的史家担当;文学导师徐敢的写作课,不仅教会孩子们如何记录见闻,更引导他们思考“文字背后的家国情怀”。这些努力,绝非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将文学的种子播撒进少年心田,让山区的孩子看见更辽阔的世界。
当然,“浙里有黔娃 义地研学行”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次暑期实践。它是金华与贵州对口协作的生动缩影,更是新时代文学工作者参与社会建设的创新典范。
这是一次追寻信仰的红色之旅。当黔籍学子走进陈望道故居品味“真理的味道”,在冯雪峰故居感悟革命情怀,聆听吴晗先生的史学风骨,三堂生动的“红史课”让红色基因悄然融入血脉。这种沉浸式的教育,比课本更鲜活,比说教更有力,为孩子们厚植了家国情怀,筑牢了“知来路、明去处”的思想根基。



这是一次启迪智慧的成长之旅。专业导师开设写作课堂,引导孩子们将义乌商贸城的创业见闻、先辈故居的红色感悟化为文字,让文学创作与实地研学碰撞出智慧火花。这种“行走的课堂”打破了传统边界,使文字不仅能描绘家乡山水,更能记录义乌精神、书写信仰之光,让孩子们真正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书写者。
这是一次山海携手的暖心之旅。金华与贵州的对口协作,在产业帮扶之外更添文化共鸣。黔娃们亲身感受义乌创业者的拼搏激情、浙江的开放胸怀,既拓宽了视野格局,又增强了文化自信。这份精神的激励,正是“志智双扶”最珍贵的成果,也是众多爱心人士用“春晖大爱”为孩子们点亮的最美研学之路。





同志们,朋友们!文化帮扶是一项“润物无声”的长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的投入和全社会的合力。此次活动让我们看到,文学工作者完全可以在对口协作中发挥独特作用——
我们欣慰地看到,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这样的民间组织,正以“小机构”撬动“大能量”。他们扎根地方文化,链接社会资源,将文学创作与公益行动紧密结合,为两地协作提供了“文化赋能”的范本。在此,我要特别表扬古今文学研究院的突出贡献!你们用十二年的坚守证明:文学不仅是风花雪月,更是照亮现实的火把;文化工作者的价值,不仅在于创作精品,更在于用精品服务人民。
我们更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作家、文学机构加入这场“山海之约”。金华市作协将全力支持两地文学交流,推动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比如设立“黔浙文学创作基金”,鼓励作家深入贵州采风;举办“山海少年文学营”,让更多山区孩子走进浙江;组织“共写家乡美”征文活动,让两地青少年以笔会友。我们相信,当文学的力量与社会的需求同频共振,定能书写更多动人的“山海情”。
同学们,你们是这场活动的主角,也是未来的希望。愿你们记住义乌的“六义精神”,记住先辈的赤子之心,记住商贸城里的奋斗身影,将所见所闻化作前行力量。无论未来身在何处,请永远怀抱“走出大山、回报家乡”的志向,让黔地的青山与浙江的潮声共谱新时代的华章!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金华与贵州的情谊历久弥新!祝愿两地文学工作者在新时代征程上再创佳绩!祝愿此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