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经过宾王路“凯信酒店”段,看见有交警正在对电动自行车进行临检,处罚项目不只是不戴头盔和电动车载人,还有“不按规定在机动车道上行驶”,那些在辅路右侧骑行的骑手,就领到了罚单。
今年上半年的某一天,江东东路学院路口的天桥角落里,也有交警在拦截不按规定车道骑行的电动车。有些骑手一时半会儿还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
对不按规定驶入机动车道的电动自行车实施处罚惩戒,本也是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我们的城市道路慢行系统还不够完整完善,有的路段过于狭窄,有的路段不够平整,还有的路段车辆占道违停现象较为普遍,也存在标识不明辨识度不高等问题,给骑行者带来一定的行驶障碍和堵点。
比如,宾王路江滨路口,“江山云起”段辅路有两个车道,其中的右转弯车道,就容易被骑行者误认为“骑行道”。因为,通常城市道路辅路会设置一个车道和一个非机动车道。有的路段则会设置机非隔离栏。
比如,宾王路“义乌大酒店”段,非机动车道入口缺失,骑行者只好借道辅路行驶。行至前方路口,再往右驶入骑行道的概率明显减少。
比如,稠州中路一些新建非机动车道路段,平整度和畅行度都不错。而在化工路拐角处,不仅骑行道只有一米多,且路侧石高于路面七八厘米,骑行体验可想而知。
比如,江滨中路“义乌乐园”段,某单位门口的骑行道上,设置了两条减速板,增加了骑行阻力和难度。南山路“艺术学校”和“龙门路”段,均有减速板成为骑行路障的问题存在。
比如,江滨中路(中江桥~篁园桥段),靠江滨一侧,石板铺设的骑行道,坚固度不错,平整度却不够好。电动车驶过,有的路段会震得厉害。石板缝隙凹凸处,雨天也容易打滑。
比如,城市道路骑行道上的一些电力、通信、排水等井盖平整度不够,不同程度影响到了骑行体验。有的城市采用“隐形井盖”的做法,可供借鉴。
城市慢行系统的构建、完善和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在义乌这样一个快递外卖较为发达,日常通勤相对集中,电动自行车拥有量众多的城市,骑行路网的平整顺畅、循环连续,显得尤为重要。
完善路网,让骑行者有路可走,让所有交通参与者有更好的出行体验。
真心期待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