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赋能体育,以艺连接情谊 ” 活动
古今文学研究院院长黄选院长的讲话
摄影/郑循福


尊敬的赵主席、乒协的朋友们、文学院的同仁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古今文学研究院和义乌乒协的这场联谊相聚,有些可能是初次见面,有些肯定是老相识了,这场活动郑院长与张秘书长谋划已久,这既是源于共同的乒乓球爱好,也是因为乒乓球这个运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们文研院里,郑循福老师既是我们院的副院长,也是乒乓球协会的骨干成员;张琳琳秘书长既是一名优秀的文字工作者,更是国家一级乒乓球裁判;在座的季老师、何总也是打球多年,是资深的乒乓球爱好者;今天莅临到场的赵主席,同样对乒乓球充满热情。可以说这支笔和这副球拍,在我们许多人手中传递,连接着两种热爱。


义乌乒协这些年的付出,我们都看在眼里。从社区里简单的球台,到青少年培训的系统课程;从企业间的友谊赛,到业余高手的交流平台。你们让乒乓球这颗小球,在义乌落地生根,串起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们的笑容和汗水。乒乓球的跳跃声里,藏着这座城市的活力与温情。
刚才听了沈主席对乒协的介绍,作为文学工作者,我特别想提一个建议:我们该把乒协的故事写下来。比如…(介绍的相关内容),这些真实的片段散落在球馆的每个角落,却很少被完整记录。
文研院想和乒协一起做这件事:带着纸笔走进球馆,听大家聊聊训练中的坚持、比赛时的紧张、输球后的不甘、赢球时的欢呼。把这些真实的欢笑与泪水,变成有温度的文字。它们或许没有小说的精巧,但一定带着生活的重量;或许没有报道的时效,但能让人看见义乌乒协骨子里的坚韧。多年后人们翻开这些记录,会懂得什么是“球不落地,永不放弃”的精神传承。

今天的联谊是个开始。希望文研院的同仁们从乒协学到那份专注和毅力;也希望乒协的朋友们为我们打开故事的大门。让文学的笔记录体育的魂,让两种力量共同滋养这座城市。
接下来,让我们在球台上切磋技艺,在交流中碰撞思想。祝大家打得尽兴,聊得痛快!
谢谢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