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高温下,义乌文体“联姻”燃情开启: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采风义乌市乒乓球协会

末伏的义乌,骄阳似火,炽热的高温仿佛要将整个城市点燃。8月9日下午,当热浪还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肆意翻滚时,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会员及嘉宾来到义乌市乒乓球协会,一场“以文赋能体育,以艺连接情谊”的采风活动在此热烈举行。
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首任院长、理事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徐敢先生,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院长、《古今文学研究》主编黄选先生,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副院长郑循福先生,秘书长张琳琳女士以及古今文学研究院骨干成员成江银先生、朱杭平先生、朱友良先生、何涛先生、季军仙女士以及潘锦畅同学参加采风活动。
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秘书长张琳琳女士主持今天的采风活动。义乌市文联副主席赵国强先生等嘉宾参加活动。

义乌市乒协近年来在推广乒乓球运动、凝聚爱好者方面成绩斐然。座谈会上,乒协副主席沈新祥先生介绍乒协的发展情况。他讲述了那些关于热爱与坚持的故事,让在场的人们对义乌乒协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原来小小银球背后,竟藏着如此多的动人篇章。他的话语中,从社区里简单的球台搭建,到青少年培训的系统课程开设;从企业间友谊赛的精心组织,到业余高手交流平台的成功搭建,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乒协的用心与付出。

古今文学研究院院长黄选先生致辞充满文化情怀,又尽显交流诚意:文化与体育虽属不同领域,但却有着相通的精神内核,都蕴含着对卓越的追求、对团队的合作以及对坚持的诠释。这场文化与体育之约,将为双方带来新的启发与动力,也为义乌的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义乌市文联副主席赵国强先生表示:希望文研院的同仁们从乒协学到那份专注和毅力;也希望乒协的朋友们为文学打开故事的大门。让文学的笔记录体育的魂,让两种力量共同滋养这座城市。接下来,大家将在球台上切磋技艺,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共同度过一个打得尽兴、聊得痛快的美好时光。这场末伏高温下的文体“联姻”,必将成为义乌文化体育史上一段难忘的佳话,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增添一抹绚丽的色彩。

在现场,朱友良先生、朱杭平先生向乒协赠送了精心创作的书画作品。
这场跨界相遇,离不开双方的用心促成。这场活动郑院长与张秘书长谋划已久,既源于共同的乒乓球爱好,也因为乒乓球这个运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文研院里,郑循福老师既是副院长,也是乒乓球协会的骨干成员;张琳琳秘书长既是优秀的文字工作者,更是国家级乒乓球裁判;季军仙、何涛等会员也是打球多年,是资深的乒乓球爱好者;义乌市文联副主席赵国强,同样对乒乓球充满热情。

采风活动中,开展了乒乓球友谊赛。不管是文友还是球友,纷纷拿起球拍,走上球桌。在跃动的银球里,大家感受着默契的传递,切磋着技艺的高低。每一次挥拍,都饱含着热情;每一次接球,都凝聚着专注。
义乌古今文学研究院首任院长、理事长徐敢先生作诗《观乒协“八九”友谊赛》称赞 :“人生自古无坦途,攻防防攻惊起伏。双足腾挪胜灵猴,球拍挥削展阵图。银球穿梭风雷激,笑意惟有落地浮。无论输赢与胜负,战罢共饮酒一壶。”
张琳琳秘书长表示:那些训练中的坚持、比赛时的紧张、输球后的不甘、赢球时的欢呼,这些真实的片段散落在球馆的每个角落,却很少被完整记录。文研院想和乒协一起做这件事,带着纸笔走进球馆,听大家聊聊那些背后的故事,把这些真实的欢笑与泪水,变成有温度的文字,把乒协的故事写下来。它们或许没有小说的精巧,但一定带着生活的重量;或许没有报道的时效,但能让人看见义乌乒协骨子里的坚韧。多年后人们翻开这些记录,会懂得什么是“球不落地,永不放弃”的精神传承。

据介绍,义乌市乒乓球协会以“组织会员开展协作、交流、培训、咨询等服务”为宗旨,积极推动乒乓球运动在义乌的普及与发展。协会会员构成广泛,涵盖机关干部、企业员工、学生等不同群体。多年来,通过举办赛事和培训,凝聚了众多乒乓球爱好者,有力推动了全民健身,为城市注入活力。协会注重青少年乒乓球人才发掘与培养,开展专业培训提升运动员水平,在各类赛事中,运动员展现出高竞技水准。同时,协会积极拓展跨领域合作,与市直机关工委、市总工会联合主办赛事。在赛事承办方面成果斐然,2023年“洋河杯”义乌市乒乓球俱乐部联赛吸引30支队伍参赛,历时12天;2024年义乌市直机关乒乓球趣味团体赛有25个部门170名队员参与,涵盖男子单打、女子单打、双打、混双及团体趣味项目,通过分组赛制和趣味环节提升赛事吸引力。
文图丨郑循福 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