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车轮已碾过 80 年,那场关乎中华民族存亡的战争虽已远去,却深深镌刻在人们的记忆里。那些为抗战而奋斗的英雄们,永远值得我们尊敬与铭记,吴文桂便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员。

吴文桂,1926年11月诞生在风光旖旎的义亭镇白塔塘村。在那个半封建社会,贫困家庭的女娃命运多舛,大多会被送去别人家当童养媳,只为缓解家中本就拮据的温饱困境。而有钱人家的千金小姐,则被封建陋习裹挟,缠起那所谓的“三寸金莲”,在残害身心的痛苦中,被禁锢在狭小的天地里。
16岁的吴文桂,无论身处贫困家庭还是富裕家庭,选择投身革命,都需要很大的勇气。那是一场与旧秩序、旧思想的激烈对抗,是对未知危险的勇敢直面。
1942年,经人引荐,吴文桂结识了素有“双枪老太婆”之称的吴翠兰。在吴翠兰的耐心引导与悉心教诲下,吴文桂的思想如拨云见日般逐渐明晰。她深刻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深陷苦难的中国,才能为穷苦百姓谋得生存的希望。共产党是老百姓心中的北斗星,指引着人们前行的方向。
1943年,凭借工作中突出的表现和积极的态度,吴文桂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那一刻起,她正式踏上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书写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1944 年 5 月 9 日下午,塘西桥战役打响。文桂和黄行素冒着生命危险,拿着几副担架,带着几个人奔赴前沿阵地,将伤员抬到大队部医治。回来后,看到卫生员忙不过来,文桂便学着给伤员消毒。她处理的这位伤员腰部中弹,伤口有枣子般大小。文桂小心翼翼地用棉球蘸上酒精,从伤口内侧向外轻擦,可因棉球太小、手势过重,差点将棉球塞进伤口。伤员强忍剧痛,咧着嘴。文桂赶忙检讨,重新抓一把药棉敷在伤口上。处理好伤员后,她才发现汗水早已湿透了衣服。
刚处理完伤员,吴文桂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便得知鬼子丢下 尸体狼狈退却,八大队也有战士伤亡。部队迅速转移,领导匆忙叮嘱吴翠兰、吴文桂、楼小媛等人安葬牺牲的战士。这几个十五六岁、没见过世面的小姑娘,虽吓得毛骨悚然,但工作需要,她们顾不上害怕,壮着胆摸到战场上。硝烟散去,空气弥漫着血腥的泥土味。几名年轻的游击队员静静地躺着,除了身上的斑斑血污,仿佛和平时一样。他们之间是邻村人,彼此熟识,常一起开玩笑、劳动,如今却阴阳相隔。吴文桂强忍悲痛,默默整理好战士的遗物,轻手轻脚地抬走遗体,为他们洗脸、更衣。当她们将烈士安葬完时,东方已露出一线晨曦。
吴文桂忘不了在金(华)义(乌)浦(江)八大队打游击的那段“清苦”生活。用“艰苦”形容远不够,“清风清水清爽爽,什么都没有”才是真实写照。下饭的菜常常是清水煮一下用盐一拌,有时连盐都没有,看到农民有酱下饭都羡慕不已,更别提吃肉了。穿的就更简陋,名副其实的“两袖清风”,走到哪里哪里都是家,没有换洗的衣服,脚上的鞋子露着大脚丫。冬天没有棉衣穿、没有棉被盖,冻得上下牙直哆嗦。夏天,有时一连几天紧张的战斗生活,衣服上结了汗霜,十分酸臭,想找个地方清洗一个身子都成了奢望。甭说洗澡,洗脸都困难,人们经常没有毛巾,到河边捧几把水往脸上抹几下,甩干手上脸上的水珠就算洗过脸了。
1945年8月15日终于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第八大队接到命令要北上苏中地区,吴文桂告别乡亲,随队出发。经过一夜急行军,队伍在山谷溪滩空旷处停下休息并等待掉队同志,大队长王平夷会向文桂询问民运队行军情况,得知无人掉队后,随后布置新任务:让文桂从民运队挑五六个身强力壮的男同志,大队再配几人组成收容队由其负责,还配一个机枪班应对突发情况。吴文桂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休息约两小时后队伍继续前进,可速度大不如前。因为许多同志脚底磨出水泡,泡破后脚板走烂,走的时候脚板神经麻木不觉得痛,休息后神经恢复,痛感明显,部队行进自然缓慢。吴文桂双脚也起了泡、破了皮,血水外浸,烂肉沾土,脚一落地就火辣辣地疼,但她仍咬牙坚持。
这些困难对于支前队的女同志来说,或许还算不上什么。她们克服了许多男同志所没有的困难,单单来例假,就吃尽苦头。急行军路上,根本没法换卫生用品,用的又都是既粗又硬用稻草做的草纸,走路时如锯子割肉般地疼,又不方便说,唯有强忍着,歪歪地走路。后来吴文桂急中生智,从棉衣里撕扯出棉花,洗净、煮沸、晾干,每人一包分发给女同志,这样可以反复使用。然而,由于生理期没有得到好好保护,很多妇女落下妇科病后终身不孕,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
吴文桂的事迹,是抗战时期革命女性群体的典型缩影与真实映照。当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无数像她一样的女性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她们怀揣着坚定不移的信念,秉持着百折不挠的意志,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艰苦卓绝的抗战事业中去。
身为晚辈,当我们深入探寻她们的故事时,内心不禁被抗战时期女性所展现出的伟大精神深深震撼,油然而生肃然起敬。她们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脊梁,是历史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永不磨灭的丰碑。
回望当下,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渐失淳朴的社会,我们享受着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这份幸福来之不易,理应倍加珍惜。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我们更应汲取吴文桂等抗战英雄的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力以赴、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詹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