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农民暴动情况。
1930年,受李立三“左”倾盲动主义影响,中共中央要求浙江发动以诸暨为中心的浙西总暴动,配合杭州工人罢工,夺取一省胜利。义乌作为浙西重要县份,党组织力量较强(6个区委、50多个支部、500多名党员),被列为暴动重点区域。
麦磨滩会议:1930年7月,中共中央巡视员卓兰芳在金东区麦磨滩召开浙西13县会议,总结建德、诸暨等地暴动经验,确定义乌以金东义西为中心组织暴动。
行动准备:成立“浙西工农革命委员会”,计划在杭江铁路沿线发动农民破坏铁路工程,阻滞国民党运兵,并组织农军攻打县城。
一、暴动前期行动
减租斗争:1929年秋收后,义乌县委通过半合法斗争实现普遍“二五减租”,前洪村等地佃户成功减租25%,并建立永佃权制度,为暴动积累群众基础。
阻挠筑路:1930年7月,吴溶品组织农民阻挠杭江铁路施工,持续3天迫使工程暂停,延缓国民党军事部署。
二、暴动爆发过程
1930年7月下旬,卓兰芳在义乌柳村召开党员大会,要求立即暴动。之前,时任义乌县委书记吴溶品认为“敌强我弱”,反对立即暴动,主张保存力量。他与卓兰芳彻夜长谈未果,最终在县委会议上被撤销职务。卓兰芳改组县委为“行动委员会”,并任命吴溶品为总指挥(表面服从,但保留意见)。
暴动初期,义乌农军(约数百人)攻占了多个警察分驻所,夺取武器并开仓分粮济贫。据文献记载,暴动影响范围波及浦江、兰溪等地,直接参与破仓分粮的农民约数千人。前洪村成为暴动核心区,吴溶品率农民反击国民党反扑,展现基层动员能力。
三、暴动失败原因
一是叛徒出卖。原建德县委负责人姚鹤亭于1930年7月叛变,带领省防军突袭前洪村,逮捕吴溶泗等十余人,导致暴动计划泄露。
二是力量悬殊。暴动队伍以农民为主,缺乏军事训练和统一指挥,武器多为土枪,难以对抗省防军正规部队。
三是组织失误。暴动前义乌县委改组为“行动委员会”,内部意见分歧,部分党员对暴动必要性存疑,削弱了凝聚力。
四、历史影响与意义
路线反思:暴动失败暴露“左”倾盲动错误,如忽视群众基础、低估敌人力量,为后续调整斗争策略提供借鉴。
精神传承:吴溶品被捕后高呼“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就义,其事迹成为义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赵安平 浙江义乌人,书法研究生,上海市形势政策教育研究会会员,上海革命故事讲述团成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