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常见的民间故事多与节气特点、农耕文化或地方习俗相关:
1. 处暑“送鸭”的传说(江浙地区)
传说古代江浙一带,处暑时节村民常受瘟疫困扰。一位神医路过,发现当地鸭子吃的水草有清热祛湿功效,便建议村民在处暑这天煮鸭子吃。村民照做后,瘟疫果然消退。此后,“处暑送鸭”成为习俗——出嫁的女儿会给娘家送鸭子,既表孝心,也借鸭子的清热属性帮助家人适应节气变化,预防秋燥不适。
2. 牛郎织女“辞行”的故事(与七夕、处暑关联)
民间认为,七夕(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而处暑多在农历七月中旬前后。传说七夕过后,牛郎织女要结束短暂相聚,返回各自的“天河”两端,处暑便是他们“辞行”的时节。此时天上的云彩会变得疏散轻盈(俗称“巧云”),人们认为这是织女织出的彩锦,既是她与牛郎的离情寄托,也预示着暑气渐消、天气转凉,提醒人们准备秋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