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留意到一个现象,现在好多义乌本地的年轻人,都不太会说义乌话了。这让我挺感慨的,义乌话作为我们本土文化的重要标志,怎么就渐渐被年轻人遗忘了呢?
义乌方言属于吴语区婺州片,有着 “义乌十八腔” 的独特说法 ,每个腔调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地域文化。但如今,在 6 到 20 岁的本土出生人群里,吴语使用率全国垫底,义乌话的传承形势也不容乐观。据 “浙里义乌” 公众号调查,33% 的网友孩子完全不会说义乌话,还有 33% 的只会说几句。
仔细想想,这背后原因不少。首先,普通话的大力推广,让它成了人们日常交流的首选。在学校里,教学和交流基本都用普通话,孩子们从小缺少说义乌话的环境。比如在课堂上,老师要求大家讲普通话,课外同学之间也习惯用普通话交流,久而久之,义乌话就没了 “用武之地”。
义乌作为国际化的商贸城市,外来人口大量涌入。走在义乌街头,能听到天南海北的口音。在这样多元的语言环境里,为了方便交流,大家更倾向于使用普通话。很多家庭里,父母一方或双方是外地人,家庭交流也以普通话为主,孩子自然没机会学义乌话。
现代文化传播对年轻人影响巨大。网络、电视节目里基本都是普通话,流行文化让年轻人更关注 “潮流” 的表达,觉得义乌话 “不够时尚”。反观一些保护较好的方言地区,有很多方言类节目、影视作品,像粤语地区的港剧、粤语歌,对方言传承起了很大作用,可义乌话在这方面比较欠缺。
不过,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根,承载着乡愁和身份认同。义乌话里有很多独特发音、词汇,蕴含着老一辈的智慧和生活经验。要是义乌话消失了,那些用义乌话传唱的童谣、道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失去韵味。
我们不能让义乌话就这样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家长们可以多和孩子说义乌话,营造家庭语言环境;学校也能开设一些方言兴趣课,让孩子们了解家乡方言魅力;媒体和文化机构可以制作更多义乌话相关节目、作品,增强方言影响力。希望在大家努力下,义乌话能一直传承下去,成为义乌永远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