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查看: 1656|回复: 0

十六家教展风采,万千父母觉醒歌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07

主题

695

回帖

5万

积分

金牌会员2

Rank: 6Rank: 6

积分
57652
金钱
34163
威望
2216
精华
4
注册时间
2010-12-16
发表于 前天 11: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浙江

七夕节,文友何建农兄来电,邀我参加9月3日(周三)下午三点在义乌市绣湖小学举办的新书出版座谈会并担任主摄影。随后,他发来新书《来自十六个普通家庭教育的报告》(现代出版社)的电子版。

当天夜晚,静坐在电脑桌前,打开新书电子版,一屏屏的细读下去,听十六位父母坐在院中讲自家孩子的成长。没有口号,没有套路,只有平实的叙述。十六个家庭,背景各异,孩子禀赋不同,却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出了相似的从容——不攀比、不焦虑、不强求。他们没有“套路”,也没有“躺平”,只是把日子过成了日子,把孩子当成了人。

此刻码字,不为客套,只为将心中所感如实写下,送给自己,也送给这本书的作者。

 

1

先说一句“冒犯”—— 你把“成功学”的外衣撕得粉碎

市面上的家庭教育书,大多在教人“如何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怎样考上清北”“如何规划人生路径”。可这本书偏偏反其道而行——它不提供捷径,不贩卖焦虑,也不塑造神话。它只是让十六个普通家庭开口说话:孩子健康、阳光、有志气,这就够了。

读到陈薇院士的成长经历时,我心头一震。那个在兰溪小城长大的小女孩,父亲是普通职工,母亲是家庭主妇,家里从没提过“你要当科学家”。她爱跳舞、爱写作、爱摆地摊,后来因为一次偶然走进军事医学科学院,才决定投身科研。她的父母从未逼她学习,只在她吃饭时轻声说一句:“别浪费。”

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家庭,养出了“人民英雄”、 走出了中国著名科学家。她的从容、坚定、家国情怀,不是来自名师指点,而是来自童年里那份被尊重、被信任的踏实感。她母亲说:“她从不跟我们炫耀,做了什么都不会说。”这份低调,是家风,也是底气。

你把“成功”二字拆解成了“成人”。这很冒犯——冒犯了那些把分数当命根的家长,冒犯了那些把名校当终点的家庭。但也正因如此,它才解渴。我们这一代人被“成功学”灌得太久,早已忘了教育的本意不是“赢”,而是“长成人”。

 

2

再说一句“服气”—— 你把“普通”写成了史诗

书里没有“别人家的孩子”。最耀眼的,是高三还是后进生却考上985的学生;最平凡的,是二本毕业一路向上最终取得世界顶级大学博士学位的青年。他们不是天才,也不是逆袭神话,只是在自己的节奏里,一步步走稳了。

书中我感受最深的是颜荣昌这个父亲。他生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义乌农村,五个孩子在茅草屋里长大。他信奉“以读书为荣,以劳动为乐”。他不懂什么“正面管教”,也没读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但他有一条铁律:不让孩子辍学。为了这句话,他挑灯夜战,替孩子补作业;为了这句话,他顶住贫困、偏见和邻里冷眼,坚持供孩子读书,其中两个女儿分别考上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小山村飞出了金凤凰。

他的故事没有戏剧性,却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真正的教育,从来不在培训班里,而在生活的泥土中。那些卖豆腐的母亲、修水库的父亲、蹬三轮的爷爷,他们没听过“内驱力”“成长型思维”,但他们懂得蹲下来听孩子说话,懂得在孩子犯错时不羞辱、不打骂,懂得用行动告诉孩子:做人比分数重要。

这才是最真实、最珍贵的“教育资源”。它不在北上广的学区房里,而在乡间小路上,在灶台边,在父亲骑着自行车接送孩子的风雨夜里。

 

3

还得补一句“惭愧”—— 你替社会揭开了最不愿承认的伤疤

书中有一位母亲说:安排大量课外培训、布置繁重作业,会和学校教育争时间,结果得不偿失。这句话像一根针,扎破了我们这个时代最虚妄的泡沫。

我们总以为,教育是“投入越多,产出越高”。于是报班、刷题、抢跑,把孩子的每一分钟都填满。可结果呢?孩子累了,家长焦虑了,亲子关系崩了。

这本书让我们看见:教育最大的敌人,不是游戏,不是短视频,而是父母的“不甘心”。不甘心自己平凡,于是把孩子当成翻盘的筹码;不甘心孩子普通,于是把爱变成了债务——“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怎么还考不了第一?”

你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血淋淋的,但痛得值得。因为只有看见伤口,才可能愈合。

 

4

最想喊一句“谢谢”—— 你给了“松弛感”三个字最好的注解

十六个家庭,无一例外地“慢”。不是懒,不是放任,而是有节奏的慢。

陈薇的母亲说:“不着急,蔷薇自会开。”

骆俐倩的父亲说:“考不考第一没关系,只要今晚的月亮还在。”

赵发忠老师说:“时光不语,静待花开。”

这种慢,是信任,也是底气。信任生命自有其方向,底气来自父母本身活得笃定。他们不靠控制来获得安全感,而是用陪伴和尊重,给孩子腾出成长的空间。

他们的教育,不是“我要你成为谁”,而是“我陪你成为你自己”。

你写这些时,语气始终平和,像老友在炉边煮茶,火候到了,茶香自然溢出。你让我们明白:父母的松弛感,才是孩子最稳的“基本盘”。

 

5

最后说一点“野心”——我想把这本书偷偷塞进每个新婚夫妇的喜糖盒

你主编这本书时,大概没想着“改变中国教育”,可它偏偏有股子“润物无声”的力量。它不教人怎么“培养”孩子,却教人怎么做“人”。

如果每个准备当父母的人,都能在婚礼当天读到它,或许就能少些“鸡娃”的执念,多些对生命的敬畏;如果每个焦头烂额的中年人,能在深夜翻几页,或许就能放下焦虑,放过孩子,也放过自己。

我甚至想,教育部该把它列为“家长上岗证”的必读书目——不为考试,只为提醒:

孩子不是你的作品,而是独立的灵魂;

教育不是塑造,而是陪伴;

父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让孩子赢,而是让他活得像个人。

码字到这里,天已微亮,我合上电脑。

你写的是教育,更是世道人心;讲的是孩子,更是我们自己。你用十六个家庭的微光,照见了千万个家庭的暗夜与黎明。

这份诚意,我收下了,也替所有读到这本书的父母收下了。

谢谢你,何建农先生。

谢谢你,十六位平凡而伟大的父母。

作者:耕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义乌稠州论坛

关注公众号

下载客户端

客服热线:9:00-16:00

0579-85099500

公司名称:义乌好耶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浙江省义乌市人力资源产业园10楼

浙B2-20070208-3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015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23号
Copyright © 2025 义乌热线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