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主编这本书时,大概没想着“改变中国教育”,可它偏偏有股子“润物无声”的力量。它不教人怎么“培养”孩子,却教人怎么做“人”。
如果每个准备当父母的人,都能在婚礼当天读到它,或许就能少些“鸡娃”的执念,多些对生命的敬畏;如果每个焦头烂额的中年人,能在深夜翻几页,或许就能放下焦虑,放过孩子,也放过自己。
我甚至想,教育部该把它列为“家长上岗证”的必读书目——不为考试,只为提醒:
孩子不是你的作品,而是独立的灵魂;
教育不是塑造,而是陪伴;
父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让孩子赢,而是让他活得像个人。
码字到这里,天已微亮,我合上电脑。
你写的是教育,更是世道人心;讲的是孩子,更是我们自己。你用十六个家庭的微光,照见了千万个家庭的暗夜与黎明。
这份诚意,我收下了,也替所有读到这本书的父母收下了。
谢谢你,何建农先生。
谢谢你,十六位平凡而伟大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