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风裹着桂香漫过分水塘村,阳光铺洒在文化礼堂的天井里,仿佛也要来与我们一同参与"稠坛杯"红色文化征文比赛的颁奖盛典,共同见证这一难忘时刻。此刻,空气中弥漫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学的芬芳,我的心情如秋阳般明亮又炽热,既为能参与这场文学与历史的盛会深感荣幸,更为能与众多心怀信仰的文友相聚在这片孕育真理火种的圣地而倍感振奋。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义乌这座"红色之城"传承精神的重要年份,这场征文活动更添一份特殊的时代意义。
一、以笔为媒,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本次"稠坛杯"红色文化征文比赛由义乌市网联会、义乌热线、稠州论坛精心主办,绣湖文学版块全力承办。我的征文《陈应榑先烈的事迹》获得认可,不仅是对个人创作的肯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它让我有机会重返这片红色热土学习、感悟,在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柴房旧址前,重新触摸历史的温度。
更让我感动的是,今天终于能与众多心怀敬畏、志在传承的文友们面对面交流,特别是见到活跃在绣湖文学版块的老朋友和新伙伴,大家因对红色文化的赤诚相聚。当我们站在真理诞生的地方回味,感知手中的笔便不再是简单的书写工具,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唤醒集体记忆、传递信仰力量的"精神接力棒"。
二、追寻足迹,在史料中重构信仰的脉络
我创作《陈应榑先烈的事迹》的过程,是一次震撼心灵的寻根之旅。最初源于整理亲娘舅《香山铁人传》手写本时的偶然发现,我看到里面记载了我的外太公陈应锁的亲二哥陈应榑投身革命并牺牲的往事。为还原这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我辗转查阅《槐园陈氏总谱》、义乌县志等数十种文献,将零散的史料编织成八篇系列文章。
笔下浮现的不仅是陈应榑烈士的个人传奇:他深入田间发动农民运动,建立秘密联络站推动减租斗争;1930年组织农民暴动时不幸被捕,在敌人的酷刑下始终坚守信念直至英勇就义。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字串联起义乌早期革命的完整图景——从农会组织的萌芽到公开武装斗争的展开,每一步都镌刻着共产党人敢为人先的勇气。这些散落在民间的红色故事,同样是点亮中国革命征程的星火,它们告诉我们:红色基因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无名先烈的牺牲与前辈坚守铸就。
三、四度结缘,读懂分水塘的精神密码
我与分水塘村的缘分,始于四次独特的相遇,每一次都让我更深刻地读懂这片土地的重量。
第一次是为上海义乌老乡“故乡行”活动中提前探访,以及后续根据大家建议参与改造陈望道故居的展陈设计,请汪道涵先生题写“陈望道故居”书法并制作成匾牌,用70厘米见方的精美画框取代照片容易粘连的普通相框。我深知这些细节改动不仅提升观展体验,更是在守护一份庄严的历史记忆。
第二次是陪同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学者来分水塘村研讨考察,目睹他们对着陈望道故居虔诚致敬的场景。我还曾听复旦大学老师说,每年七一前后都会组织新生来此学习。这座村落早已成为连接沪义两地的精神纽带,让红色信仰跨越地域生生不息。
去年同窗们相约来分水塘村重聚是第三次,我与初中同学把毕业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安排于此,在独自探寻时才发现村口常见的"门口塘"并非记忆中的分水塘。这个插曲让我真切地领悟,分水塘不仅是一处红色地标,更是一座承载着理想信念的精神坐标。
今日的领奖之约是第四次,我站在这里领取"稠坛杯"的荣誉,再次与分水塘村结缘。这些经历让我明白,分水塘村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古村落,更是永不褪色的红色灯塔。正如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蘸着墨汁吃粽子仍觉甜的典故,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信仰的甘霖,等待我们去品味、去传承。
四、薪火相传,续写新时代的红色篇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从陈应榑烈士为革命献身的壮举,到陈望道先生以真理之光照亮前路的伟业,无数先驱用生命诠释了"敢为天下先"的义乌精神。这些沉甸甸的红色遗产提醒我们:信仰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危难时刻的坚守;传承不是束之高阁的记忆,而是将先辈热血转化为奋进动力的实践。
作为这段历史的记录者与传播者,我将继续深耕红色题材创作,用文字搭建跨越时空的对话通道。也呼吁更多年轻人加入这场永不停歇的精神接力——老同志当好火炬手,把珍贵的记忆完整传递;年轻人勇做追光者,在新时代续写属于我们每代人的红色篇章。
此刻,秋风掠过分水塘水面泛起涟漪,仿佛在诉说着: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是跃动的火种,红色文化的火焰必将永远照亮神州大地,温暖中华儿女的心灵,指引我们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砥砺前行!
2025年9月5日于城西街道分水塘村

作者简介
赵安平 浙江义乌人,书法研究生,上海市形势政策教育研究会会员,上海革命故事讲述团成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