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会员9月初在江苏凤凰出版社出版了《金鹁鸪银鹁鸪——义乌民间歌谣解读》。这本封面深绿色的书,一下子吸引了我。这本书设“风土”、“劳动”、“生活”、“情歌”、“童谣”五章57节,基本上每一节里面都有一幅彩色插图。由义乌画家吴琅云创作,图文内容一致。每一节中都有一至几句比较典型的义乌方言。杨南山对一些比较陌生的方言都作了说明。里面有故事,人物,俗语。冷僻字注音说明。没有用采拼音的名称来注解,而是用汉语拼音打出来,虽然有的字比较冷僻,但是在工具书中都可以查出来。举例说明。“火萤虫,夜夜红”这一节中,有“豆腐媎”一词。240页有“清朝年间,义乌倍磊街有一对做豆腐的夫妻,街坊邻居都叫他们豆腐伯、豆腐媎,”杨南山在括弧中说明,豆腐媎伯母。这个“媎”字,就是冷僻字。我查了百度,羌人呼母为媎。但是义乌人称伯伯的妻子为媎。叔叔的妻子为婶。豆腐媎就是称呼做豆腐的年纪大一点的女人。年轻一点的女人为豆腐嫂。与豆腐媎有联系的还有同年娘。书的第一节“十字街口闹堂堂”就有“同年伯,你年纪这么大了,还做这种吃力生意,犯不着。”120页“金华兰溪哪埭去”这一节。开头就说“同年娘 ,讨信起,金华兰溪哪埭去?”这同年一词,义乌人用得非常多。翁本忠的《义乌民俗》(201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第95页)第五节《出门》:“义乌人传统习俗,对陌生人,一律以‘同年哥’相称,对年龄小于自己的,称同年哥表示尊重。但对老人,则称同年伯或同年爷。对女子,年龄大于自己的都称同年嫂,老的可称同年娘。比自己小的则称同年妹。对白发老妇,则称同年娘。”这风俗,邻近的浦江也有,使人际关系亲近起来。使得陌生人见面作为礼貌称呼,同乡交往有亲切感。特别是鸡毛换糖之类商业交往建立信任关系。所以义乌电视台于2005年就开始制作方言节目,叫同年哥讲新闻。很受观众欢迎。先由曲艺家朱平主持节目,后来增加了蒋法章、金寿兴等。又如“火门先于衙门开”中的“镬,”普通话叫锅灶,义乌方言叫镬灶。灶堂义乌话叫镬堂。而且义乌的镬灶有三口镬,就是炒菜的小镬。中心镬,直径尺八,用于煮饭。里面有一口二尺八,叫猪食镬,也可以用来煮豆腐浆,也叫豆腐镬。还有“月亮弯弯照明堂”中的“栚子开花打梗长”中的栚子,普通话读乌桕。义乌历来种栚子树,栚子榨下得油叫栚子油,可以用于照明。“黄檀芒槌打勿退”中的“火熜钵,”就是冷天烤火用的陶器,里面装镬灶未完全烧尽的木炭。却不能煮饭炖肉。文章中两个互相恋爱的男女说“火熜钵炖粥都勿悔。”“火熜钵”这种取暖的东西,四十年前家家户户都有,之后就没有了。所以杨南山说“骚马劲十足,枣马袋置谷,络麻秆葺屋,火熜钵炖粥。”这样穷困潦倒的人还要摆出一副十足的架子,讽刺穷作乐。
这本书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带出一些义乌的历史人物故事。如“先生教咱人之初”,倍磊陈大成儿时因为书背不出,被先生打了手心,义乌话叫做“打手批”,他对先生说:“我要打回来。”先生就知道陈大成喜武不喜文,后来成了抗倭名将。“天上星月斗”,带出夏演村抗清英雄楼挺,竟然在斗牛时,板倒公牛。后来与史可法一起守扬州城阵亡。“娘好勿如婆婆长”,香山喻侃和陈亮是好友。在喻侃之父忌日打道场时,用糖醋生姜和麦粥招待陈亮。陈亮书童埋怨喻侃小气。陈亮说,他知道我喜欢清淡不喜欢酒肉。陈亮蒙冤被抓,喻侃四处奔走营救。陈亮说,难忘当年姜粥味。这本书还有几个好故事。“量大是福”中,说康熙赐平南王尚可喜一袭錦袍,尚可喜有生母和养母,两个母亲为这件錦袍争执不下,遇到尚府幕僚,义乌人金光,把尚可喜两个母亲争执不下的报告中的“争执不下”改为“相让不迭”,于是康熙命人又做了一件。于是尚可喜两个母亲都有一袭錦袍。还有“农家认怂勿是怂”中,老婆能忍下被米店老板冤枉秀才老公偷鸡的气,后来公鸡自己回家了,老婆不向老公告发。谁知道米店老板给穷秀才一张五百两银票,捐了个监生,进京考上二甲进士,被任命为知县,新进士才如梦初醒。这样的故事有好几个。书中的歌谣比较多。由于作者现居住南江边的小村,后来才搬回柳村,听到的歌谣谚语比较多,还勤于采风。如“麻只娘,推砻糠,背粒白米请姑娘……”,这首儿歌我也会唱。“空手让担担,轻担让重担;重担让大担,大担让杠箱……”,这是农村的规矩。“唱戏谣”,“囡起身”,“凤仙花,蓬蓬飞”之类民歌,现在许多农村老女人还会唱。十分有趣,带有义乌民风民俗。
能够收集整理解读,汇编成为一本书,需要丰富的知识,反复思考。不断梳理。好在他已经出版了《义乌野话篓》、《义乌谭古》、《朱丹溪故事》、《义乌歌谣俗语》,俗门俗路,所以不是很困难。有心人,积毛成裘。繁荣义乌文学,需要这样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