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部门来了个应届生实习生,做事特别 “实在”—— 领导没明确说截止时间的报告,他熬夜到凌晨 3 点提前做完;同事随口提的 “能不能帮我核对下数据”,哪怕不是他的活儿,也放下手头事帮到下班;甚至开会时领导问 “有没有人有不同意见”,他真把自己觉得方案里的漏洞一条条说出来,最后场面一度尴尬。
看着他,我想起刚入职的自己:总觉得 “只要踏实干活、真心待人,就能被看见”,结果呢?帮同事背过锅,自己的核心工作被耽误;主动揽的杂活没少干,绩效评比时却因为 “重点成果不突出” 排倒数;掏心跟老员工提建议,反而被说 “太嫩、不懂人情世故”。
后来慢慢发现,职场里的 “实在” 得有边界,不是所有真心都能换真心,也不是所有付出都有回报。比如:
- 同事找你帮忙时,该拒绝就得拒绝 —— 你帮了 10 次,只要 1 次没帮,之前的好就可能被抹掉,还不如一开始就明确 “我的优先级是手头这份项目”;
- 跟领导汇报时,别只说 “我做了什么”,得说 “我做成了什么、带来了什么价值”—— 毕竟职场看结果,没人会因为你 “加班多” 就给你升职;
- 提建议前先想清楚场合和方式 —— 当众直接否定领导的方案,再对的意见也难被接受,不如私下找领导说 “您看如果这里调整下,会不会效果更好?”
当然,我不是说职场要耍心机、玩套路,而是觉得 “实在” 该用在对的地方:对核心工作实在,把精力放在能提升自己的事上;对值得的人实在,比如愿意带你成长的领导、真心帮你的同事;对自己实在,别用 “我只是太实在” 当借口,回避对职场规则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