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第一次遇见沈清和,是在三年前的中秋。
那时她刚接手巷口的旧书店,正踩着梯子整理顶层积灰的线装书,脚下木板突然“咯吱”一声晃悠,整个人失重的瞬间,一双温热的手从身后稳稳托住了她的腰。转身时,撞进一双比窗外月光更清亮的眼睛,男人举着手里的《东京梦华录》笑:“老板娘,这书我找了半年,差点先接住你。”
后来她才知道,沈清和是隔壁美院的老师,每到中秋前后就来寻一本关于古人赏月的旧书。那天他不仅带走了《东京梦华录》,还留下了一罐亲手做的流心月饼,说“书要配茶,茶要配月,月要配甜”。
往后的日子,他总在傍晚来书店,有时帮她搬书,有时在靠窗的位置临摹月光下的书架,临走前总会留下些小物件:初秋的桂花糖、冬夜的暖手宝、春日的新茶,唯独中秋的礼物,永远是那罐流心月饼,年年配方不变,只是罐子上的手绘图案,从第一年的月亮,变成第二年的月亮加书店,再到第三年,月亮下面多了两个并肩的人影。
今年中秋来得格外早,巷口的桂树提前开了花。林晚在书店门口挂了串灯笼,正低头调试灯绳,就听见熟悉的脚步声。抬头时,沈清和手里没拿书,也没拿月饼罐,只攥着个丝绒盒子,站在漫天桂花香里,耳尖比灯笼还红:“往年总说月要配甜,可今年想试试,月满时,能不能配个你。”
灯笼的暖光落在他眼底,林晚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个瞬间,他托住她的腰,也托住了往后每个有月光的日子。她伸手接过盒子,听见自己的声音比桂花还软:“其实去年的月饼罐里,我偷偷夹了张纸条,写着‘明年还想一起看月亮’。”
沈清和愣住,随即笑出声,伸手把她的手裹进自己掌心。巷口的灯笼亮了,月光洒下来,落在两人交握的手上,落在书店玻璃窗上,也落在远处天边那轮圆满的月亮里——原来最好的中秋,从不是独自赏月,而是有人带着满心的温柔,踩着月光来见你,从此岁岁中秋,月月常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