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针一线缝补岁月,一次剃头焕新精神,义乌山区老人的寻常日子,被一场温暖的公益行动照亮。9月27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掠过山区的山头,赤岸南杨村、金东区东前路村、让长村三个山村同时热闹起来。由义乌市慈善总会主办的“善行乡村 颐养天年”公益创投项目分别在这里展开,为山区留守老人带来衣服缝补、电器修理、磨菜刀、洗头理发、洗脚修脚等接地气的便民服务。

96岁的斯菊荷奶奶在志愿者的专业处理后,嵌肉多年的趾甲终于得到修复,她感慨道:“现在走路不疼了,心里暖得很!” 而76岁的张大爷举着补好的中山装,笑着说:“这针脚比老伴当年还密实!”
01 三村联动,服务直抵山间
偏远山区农村普遍面临着“出行难、服务难”的困境。青心社工负责人郑坚明表示:“山区老人进城一趟不容易,简单的生活需求都可能成为难题。”
慈善总会“善行孝义”公益创投项目“善行乡村 颐养天年”针对这一现实痛点,将服务资源直接送到老人身边。

活动现场,一幕幕温馨场景不断上演。电器维修区前,村民拿来了损坏的电风扇、热水壶;缝补区里,志愿者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理发区内,一位位老人理完发后精神焕发。
“以前改裤脚要跑很远,现在下楼就解决!” 林阿姨的感慨道出了老人们的心声。这种“小修补”服务“大民生”的模式,正以“微服务”提升山区农村生活温度。
02 “孝心订单”精准对接需求
“善行乡村 颐养天年”项目的核心创新在于其 “孝心订单”服务模式。这一模式依托村慈善工作站建立需求数据库,老人可通过电话、邻里代报、网格员登记等多种方式“点单”预约服务。
项目形成了 “常驻+流动”服务网络,针对特殊群体,还提供上门服务。4名志愿者在上门为斯菊荷奶奶服务前,就是通过邻里代报方式获得的“订单”。
“我们针对衣物开线、拉链损坏等困扰居民生活的小烦恼,由缝纫经验丰富的志愿者驻点服务。” 这一模式与西安科创路社区“织梦人裁缝角”的便民理念不谋而合,都注重将家庭手艺转化为服务邻里的温暖力量。

03 “缝补小匠”注入专业新血液
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是与民政创投项目 “缝补小匠” 的有机结合。这不仅提升了服务的专业性,更为项目注入了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在缝补服务区,志愿者们带来了专业缝纫设备,为老人们提供衣物缝补服务。这种“缝补服务+互助”模式,将琐碎的缝补事务转化为暖意融融的邻里互动。
类似北京慈云寺北里社区“缝补小队”的经验表明,这样的项目能够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细胞,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缝补小匠们不仅修补衣物,更织就了社区温情的纽带。

04 银龄互助,时间银行积蓄温暖
项目中一支特殊的 “银龄互助队” 尤为引人注目。23位健康的低龄老人通过“时间银行”机制参与志愿服务,他们积累的志愿服务积分可兑换未来的照护服务。
这一创新机制打破了传统的单向服务模式,构建了循环互助的养老体系。低龄老人通过帮助高龄老人,为自己的未来积蓄关爱,实现了社区内生的互助循环。
郑坚明介绍:“银龄互助模式即将推广至周边高山村落。” 这种模式不仅缓解了专业服务力量不足的问题,更重建了乡村社会的情感联结,使老人从被动的受助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

05 创新服务点亮山区养老未来
除了传统服务,“善行乡村 颐养天年”项目还引入了多项特色服务。移动式加热洗头盆让老人享受“暖心洁发”,中药足浴服务帮助老人“舒筋活血”。
针对特殊群体,通过预约,专业团队将携带折叠浴缸、理疗床,开展助浴服务,确保老人们享受安全舒适的生活照料。这些创新细节让养老服务更加贴心实用。
伊金霍洛旗的流动养老服务项目同样证明,这种上门服务模式能有效弥补山区养老服务的空白。义乌“善行乡村 颐养天年”项目的成功,为破解农村养老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慈善不一定要惊天动地,邻里互助、举手之劳也是爱心的体现。” 正如义乌市慈善总会所倡导的,这种贴近生活的善行义举,正让孝义之光照亮义乌山区的每个角落。

随着“银龄互助”模式的推广和“缝补小匠”等专业力量的加入,义乌山区正在编织一张越来越坚实的养老幸福网。义乌民政局和慈善总会表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善行乡村 颐养天年”项目将推广至周边更多高山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