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微信群里刷到“非洲妈妈”骆玲娟发的一条活动通知,说9月28日(周日)下午一点,在国际商贸城五区105号门南非馆举办“发挥‘她力量’——非洲妈妈与您共创业第十一期沙龙”。听说她刚从非洲考察归来,想必会分享见闻。正好有空,我便报名参加了。
非洲妈妈是我多年前回义乌开会期间的一次活动中相识。得知她是南部非洲浙江义乌总商会会长,身为同是游子,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后来在“月是故乡明”活动中,我还牵线搭桥,介绍了上海义乌商会、南京义乌商会的企业家与她结识。
记得在2022年春节期间,我和朋友相约去她在诸暨璜山的数字中非村拜访,那时的农庄还种着大片原产地中海的菊科植物洋蓟,其花苞里的肥嫩苞片是名贵的保健蔬菜,号称“蔬菜之皇”。她热情地陪着我们走了一圈,边走边介绍:农庄三面小山丘环绕,山脚下有梯田用花岗岩砌得整整齐齐;南面视野开阔,田野延伸向远方。
吃饭时,她介绍说,桌上青菜是刚从地头割的,白条鱼是年前清塘捞的,鸡蛋是自家老母鸡下的。我打趣道:“您今天可是四喜临门,虎年春节、立春日、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我这贵客上门!”众人哄笑起来。这顿饭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能发出像敲缸似的“咚咚”声的青菜、不用配菜都能吃两大碗的香喷喷米饭,还有那碗诸暨特色鲜浓羹。
回家后,我写了篇文章发在稠州论坛绣湖文学栏目,听说还吸引了几拨义乌客人去采访。再后来就是2022年上海疫情封控,骆玲娟她特意打电话问我需不需要物资支援,声音里满是关切。疫情过后,她来闵行区洽谈业务,我赶过去见了一面。
在义乌这片商业热土上,诞生过无数传奇,“非洲妈妈”骆玲娟便是其中之一。她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摆摊少女,到南非商界先锋,最终成长为中非文化交流使者,她用坚韧与智慧书写了精彩篇章。
骆玲娟的母亲是义乌批发市场第一代经营户,她16岁便跟着母亲辗转集市学做生意。“一、四、七到廿三里,二、五、八到苏溪,逢双的日子到城里”,她回忆道,“一块布往地上一摊就开始营业。”没有固定摊位,只能四处寻找商机。1982年9月5日,湖清门第一代小商品市场开业,她也幸运地获得首个正规摊位。
创业初期异常艰辛:“到江苏、温州进货全靠肩扛手提,收摊后连夜坐车赶往外地,清晨采购完又匆忙返回义乌。”从马路地摊到钢棚市场,再到第三代固定摊位,义乌市场的每一次升级,都见证着她的成长。
2002年,她飞赴约翰内斯堡考察。“22天的市场调研发现,当地集贸市场缺乏平价化妆品。”她迅速组织货源,当年7月在东方城租下10平米店面,在南非注册公司,开创义乌化妆品在南非的先河。她已带动百余位义乌商人赴非发展。
2003年,骆玲娟任全非洲浙江总商会副会长。2004年协助义乌外侨办开辟义乌—南非交流渠道。2007年创建全非洲浙江企业家协会,任理事长。2010年成立了南部非洲浙江义乌总商会,出任会长。
2012年,骆玲娟会长响应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浙商回归的号召,回国在义乌进口馆创立了全国首个大型非洲文化产品展销中心“南非馆”。“商业往来必须根植于文化理解。”她指着馆里的祖鲁族木雕、非洲鼓说。这里接待过许多来访各级领导,还有非洲多国大使。有领导曾称赞她是“中非文化使者”。
2013年成立中国“非洲妈妈”联合集团有限公司,为义乌与非洲文化经贸往来提供信息交流平台。
她更把非洲文化传播做成“活的”——2017年举办浙江高校非洲留学生足球联赛,2019年在杭州南宋御街开了一家非洲风尚馆,游客可以亲手制作挺嘎挺嘎画,体验非洲鼓乐。她说:“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画,是要让人摸得着、尝得到的。”
如今,她深耕诸暨璜山镇燕巢村580亩的“中非文化村”,既有数字农业体验区,也有非洲主题民宿、文化博物馆、中非文化讲堂。她与浙江大学等高等学府合作,有不少当地中小学生、非洲留学生来农庄参观学习、体验生活。“我要让村民学会用手机直播卖非洲辣椒酱,也让非洲朋友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
今天的沙龙现场,有来自杭州、台州和义乌本地的客商,济济一堂,我忙前忙后帮着拍摄。
两年时光流转,眼前的非洲妈妈热忱与谈吐间的活力,仍和当年在农庄时别无二致。骆玲娟的故事,恰似一颗深扎中非大地的种子,她用四十年心血编织跨越两大洲的文化经贸网络……

作者简介
赵安平 浙江义乌人,书法研究生,上海市形势政策教育研究会会员,上海革命故事讲述团成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