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乱象 父辈悲歌 木城村拆迁之痛:发展进程中的记忆与尊严何在 推土机将轰鸣而至,不仅会推倒老屋,还更在撕裂人与土地、记忆与现实的血脉联系。浙江义乌苏溪镇木城村,一个在地图上即将消失的村庄。2025年9月,这个拥有近千人的村庄拆迁工作如火如荼展开,95%的签约率背后,是村民们难以言说的失落与挣扎。在“芯片小镇”建设的发展大旗下,木城村的拆迁工作快速推进。然而,拆迁过程中暴露的程序不透明、补偿标准不统一、文化记忆被忽视等问题,正在引发人们对发展路径的深层思考。 补偿标准迷雾重重 义乌市84.5号文件往桌上一甩,谁也说不清补偿到底怎么算。木城村村民老鲍的困惑道出了众多村民的心声。这份2024年出台的拆迁补偿文件,本应是保障村民权益的依据,在实践中却成了各方解读的“罗生门”。文件第40条“余房处理”存在多处解释空间,不同村民得到的解读各不相同。更令人费解的是,签字过程的神秘化——村民签完字后被单独叫到里屋,出来后对补偿细节三缄其口。这种操作无疑加剧了村民的疑虑。程序透明度的缺失,不仅可能损害部分村民的切身利益,更可能动摇公众对征地拆迁工作公正性的信任。 程序正义遭遇现实困境 “警戒线一拉,我们连回家的路都没了。”72岁的张大爷指着被蓝色警戒线阻断的村道,满脸无奈。 这条横贯南北的沿溪道路是村民出行的要道,却被拦腰阻断,导致接送孩子的车辆、往来商家的汽车都只能绕行。更令人担忧的是,拆迁现场留下的安全隐患——满地玻璃碎渣让来往车辆如履薄冰。 程序正义不应停留在纸面上,而应体现在拆迁的每个细节中。应急通道的保障、公共安全的维护、居民基本出行需求的满足,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是检验拆迁工作是否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标准。 文化记忆的消逝与传承 在木城村,即将消失的不仅是老屋,还有几代人共同构筑的文化记忆。 56岁的老楼家那座建于清朝年代的九间院落,门楣上“耕读传家”的匾额已在风雨中斑驳。这座老宅不仅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变迁,更承载着一段历史——老楼的父亲曾是村里的赤脚医生,堂屋上“大海航行靠舵手”的大红手写漆字,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印记。 “父亲常说,土地是根。可现在,根断了。”老楼从门槛缝里抠出半片民国时期的瓷片,那是他儿时跟着祖父玩闹时埋下的“宝藏”。老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聊着年轻时的往事,想念老邻居的晨间闲聊,想念院子里的枇杷树。这些承载着情感与记忆的物件,将随着拆迁永远消失在芯片小镇的地基中。老人们各安天命沉默中星散零落。 发展的代价不应是文化记忆的彻底抹除。如何在城市演进中保留历史文脉,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发展伦理的深层思考 木城村的拆迁,是为总投资97亿元的芯片小镇腾出空间。这一项目无疑将为义乌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就业机会,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发展路径的选择值得深思。当推土机碾过老楼父亲与当年村民一起兴修水利,一起开垦的农田,当“耕读传家”的匾额被拆除,当几代人的记忆被连根拔起,我们不得不问:发展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 村民何女士的话语发人深省:“我们用一辈子守护的‘家’,在‘公共利益’的名义下,成了必须牺牲的‘历史包袱’。真正的进步,应当是在推动物质发展的同时,尊重人们的情感需求和文化认同,让每个公民在时代变迁中保有尊严。 老楼将父亲行医用的镊子、手术钳锁进木箱,准备传给子孙。我要告诉他,这些工具不仅救治过生命,也承载着我们家的历史。那块“耕读传家”的匾额虽已从门楣上取下,却永远刻在了他的心里。在奔向未来的道路上,我们或许需要时常回头看看,那些被遗落在发展途中的记忆与尊严。
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创造崭新的未来,也在于安放厚重的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