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义乌的中秋月饼生产厂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只有义亭,而是遍布乌伤各地。
国营义乌食品厂,应该是那时候的主要生产厂家,它们生产的月饼,货真价实,物美价廉,很受消费者的喜爱。
苏溪、廿三里、佛堂、上溪、义亭的供销社,应该都有食品厂,生产糕点类食品,当然也生产应季的月饼。
那时候,人们吃的东西不多。月饼,香酥味美,又可以充饥。但真能吃到月饼,也只是在走亲访友的馈赠,和中秋谢月之后的享受。
那时候,电炉烘烤只是起始阶段。一些民间月饼作坊,还是使用砖块砌筑的拱形窑式烤炉。主体烘房,由扁铁和砖块拱起,两旁是烧柴火的炉膛,底部则是红了的木炭铺就,上层遮盖柴火灰。
窑炉有一扇铁板炉门,中间留个方形小孔,用于观察火候。烘烤宜用稳火。火旺了,易外焦内生。火弱了,也可能会影响香酥。
一个铁盘,一次烘焙的月饼大约有五六十只。
面粉和饴糖揉成的面皮,裹进面粉猪油揉成的酥层,再放入白糖粉和粳米粉混合而成的馅,白铁皮饼模一压,就是月饼的原坯。月饼封口处,会放上一张方形40克有光纸,以防粘连。
在馅里,加入少量黑芝麻,就是芝麻月饼。加上碾碎的核桃仁,就是核桃月饼。加上瓜子仁,红绿丝,花生仁等,就可能是“五仁月饼”了。
那时候,我们去县城的日杂公司买来木炭,去后宅陈宅村买来猪油,请高塘村的人送来饴糖,请好友送来巧溪水库里西岗那边的木柴,所有的烘烤燃料,都是东拼西凑而来。
哎,你别说,土法烘烤的月饼,是特别的香酥。
那不正是妥妥的人间烟火味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