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时代洪流中的生命韧性——楼新献长篇小说《秋凤涅槃/一个打工女性的重生与救赎》研讨会侧记

“它是写给义乌的‘时代志’,是写给打工者的‘心灵史’,是义乌版《活着》、金华版《平凡的世界》。”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院长黄选对楼新献的长篇小说《秋凤涅槃/一个打工女性的重生与救赎》(下简称《秋凤涅槃》如是评价。
10月18日上午,义乌市稠州小学内文气氤氲,来自金华、义乌、浦江等地的文艺工作者、文学评论家和基层文化人士齐聚一堂。由金华市作家协会主办、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承办的楼新献长篇小说《秋凤涅槃》研讨会在此举行。
他们围绕这部聚焦打工女性命运的作品展开深度对话,在思想的碰撞中探寻《秋凤涅槃文学价值、时代意义与精神内核。
《秋凤涅槃》由团结出版社2025年9月出版发行,是60岁跨界创作者楼新献的首部长篇小说。这位土生土长的义乌福田街道殿前村人,早年深耕工艺美术领域,身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的他,将绘画艺术中的观察视角与审美积淀,转化为文学创作的独特养分。如今,作为金华市作家协会会员及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副院长,楼新献用46万字的厚重篇幅,完成了一次令人惊叹的艺术跨界。

《秋凤涅槃》作品讲述了西部大山深处的女孩林秋凤,16岁怀揣改变命运的梦想走出大山,在东南沿海历经被骗入风月场所、深陷高利贷陷阱、遭遇感情创伤等多重磨难,最终在义乌这片创业热土上实现人生蜕变的故事,真实还原了改革开放以来一代打工者的奋斗轨迹与精神图谱。
在文学创作日益追求技巧炫技与题材猎奇的当下,楼新献的创作初心显得尤为可贵。研讨会上,作者楼新献首先分享了创作心路:“六十年光阴漫长厚重,让我深刻体会到人生如一座硕大的迷宫,每个人都在其中摸索前行,有顺畅也有困顿,有跌倒也有奋起。”他说:小说中所有故事皆非虚构,原型均来自周遭真实人物。创作初衷是希望通过秋凤的坎坷经历,为年轻人提供人生借鉴,让读者在故事中领悟生活真谛。最初因2020年疫情困守家中萌生创作念头,原本计划写15万字,却因情感与素材的自然流淌,最终完成约50万字,期间曾因创作瓶颈搁笔一年,幸得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的徐敢先生等前辈的持续鼓励与悉心指导,才得以完稿。
作者在研讨会上表示谈及作品时,谦逊地将其比作“精心搭建却仍需打磨的小洋房”,真诚期待得到各位专家的批评指导,这种开放与谦逊的创作姿态,更显其对文学事业的敬畏与执着。

参加今天研讨会的人员从多个维度对作品进行了深入点评。
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院长黄选认为小说以“生活就像一座迷宫”为核心隐喻,深刻诠释了普通人在困境中“走下去”的生命韧性,这种对生存本质的追问,与余华《活着》中“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生命态度、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底层青年的奋斗精神一脉相承。他直指作品的精神内核——《秋风涅槃》以个体命运为切入点,却勾勒出一个时代的群体画像:“它是写给义乌的‘时代志’,是写给打工者的‘心灵史’,甚至是我所读到的最接近义乌版《活着》、金华版《平凡的世界》的作品。”

义乌市佛堂作家协会主席王春平说: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人们对“苦难”的感知逐渐淡化,而《秋风涅槃》通过林秋凤的经历,让读者重新审视苦难的价值与生命的力量。它告诉我们,平凡人的挣扎与坚守,同样值得被郑重书写,每个在时代浪潮中摸爬滚打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获得前行的温暖与勇气。这种精神共鸣的产生,正是这部优秀文学作品跨越时空的力量所在。

金华市作家协会主席潘江涛从文学创作专业角度给予高度肯定。他指出,《秋凤涅槃》通过林秋凤的传奇经历,精准还原了市场经济发轫初期的人物命运浮沉,这种真实感源于作者深厚的生活积淀——作为曾扎根基层的村支书,楼新献长期浸润在义乌浓厚的商贸文化中,对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有着切肤的体察。这也印证了著名作家丁玲的论断:“有生活不见得能写出东西,没有生活根本不能写出东西。”在文学创作中,生活积累从来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作品生命力的源泉。

潘江涛特别分析了小说的艺术特色:时间背景的虚化处理打破了具体时代的局限,让故事更具普适性;短句为主的叙事节奏明快有力,摒弃了冗余的修饰,让读者仿佛在“听故事”中沉浸其中;情节设置严格遵循“贴着人物走”的创作原则,既有着契诃夫式的幽默讽刺,又蕴含鲁迅式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虚构的艺术框架中抵达了文学“真实”的最高形态。同时,他提出一个深刻的观点:义乌“出六进四”的商业智慧——生意中留四成利润给自己、让六成给合作伙伴,人际交往中宁愿自己吃亏也要让对方受益——正是林秋凤实现涅槃的关键所在。这一解读不仅挖掘了作品的地域文化内涵,更揭示了个体成功与地域精神之间的深层关联,让作品的时代意义更加凸显。
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创院院长徐敢认为,作为楼新献从绘画跨界文学的首部作品,《秋凤涅槃》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是作者艺术积累、生活沉淀与创作热忱共同作用的结果,也为本土文艺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基层创作者无需仰望星空寻找题材,身边的生活与时代的变迁,便是最丰富的创作宝库。

徐敢在发言中还聚焦作品的后续发展与价值挖掘,展现了他对本土文学走向更广阔舞台的殷切期待。他以自身经历为例,鼓励作者把握机遇,让《秋凤涅槃》产生更大的艺术影响力:此次研讨会不仅为楼新献的后续创作提供了宝贵助力,更为义乌长篇小说创作开了一个好头。一部优秀作品的价值实现需要多元路径,除了出版发行,更可通过修改打磨、拆分重构等方式,向主流文学刊物冲刺,甚至冲刺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重要奖项。
这一建议背后,是对本土文学创作潜力的充分信任,也是对文学价值最大化的积极推动。在文化自信日益增强的今天,发掘并推广优秀本土作品,让区域文化成果走向全国,既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也是繁荣中国文学事业的重要路径。
一位文学评论工作者表示:楼新献的创作选择,本质上是对“文学源于生活”这一经典命题的生动践行。他没有追逐虚无缥缈的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身边的普通人,用真诚的笔触记录他们的悲欢离合。这种扎根大地的创作态度,恰恰是当下部分文学作品所缺失的——当许多创作者沉溺于个人化的情感宣泄或脱离现实的想象构建时,楼新献却以敬畏之心对待生活素材,让文学成为连接个体命运与时代记忆的纽带。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义乌市福田街道作协主席潘爱娟作为楼新献的同村人,从更贴近生活的视角分享了感悟。她回忆,楼新献从画家跨界学写作的初心,只是“想把身边人的故事写下来”,这份纯粹的创作动机,让作品充满了烟火气与人情味。如今这部厚重作品的问世,不仅是他个人艺术追求的实现,更彰显了基层创作者的无限可能。

潘爱娟深入剖析了主人公林秋凤的形象价值:“林秋凤的命运是底层女性的缩影,她不是被符号化的‘受害者’,有软弱也有坚韧,有迷失也有觉醒。”从最初将人生希望寄托于男性,到后来独自承担债务、自主创业,林秋凤的成长弧光,恰是时代变迁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生动写照。同时,潘爱娟也提出了中肯的修改建议,认为部分次要人物线可适当精简,按“苦难”“救赎”“涅槃”脉络设置标题能强化叙事逻辑。这种既肯定优点又指出不足的评论态度,体现了文学研讨的专业性与建设性,也为作品的进一步完善指明了方向。
义乌市文联副主席、义乌市作家协会何恃坚表示:文学是时代的镜子,也是灵魂的灯塔。《秋凤涅槃》以平凡个体的命运轨迹,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它所传递的坚韧、觉醒与感恩的品质,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而这场围绕作品展开的研讨会,不仅是对一部小说的深度解读,更是对文学价值、创作初心与时代精神的集体思考。这场研讨会不仅是对一部作品的专业审视,更是一次对本土文学创作活力的集中检阅,为区域文化事业发展注入了鲜活动力。相信在这样的交流与推动下,会有更多像楼新献这样的创作者扎根生活、深耕本土,写出更多反映时代、贴近人心的优秀作品,让区域文学之花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是日研讨会形成了多元且深入的讨论氛围,大家认为,《秋凤涅槃》的成功,在于它精准捕捉了个体命运与时代浪潮的交汇点——既书写了打工者的艰辛与坚韧,也彰显了义乌作为“创业者福地”的精神特质;既保留了个人记忆的鲜活细节,又完成了集体记忆的艺术升华。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乡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这样的作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让人们看到打工者群体的奋斗与坚守,理解他们为城市发展与时代进步所做出的贡献,也促使社会对这一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尊重。
这部作品的创作与出版得到了多方支持,鲁迅文学奖得主洪治纲、黄咏梅,徐迟报告文学奖得主李英为本书倾情推荐,金华市作协主席潘江涛作序,浙中书法院院长杨守春题写书名,这些助力既体现了业界对作品价值的认可,也反映了文学界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的良好生态。
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秘书长张琳琳主持研讨会。

金华市作家协会主席潘江涛,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创院院长徐敢,义乌市文联副主席、义乌市作家协会主席何恃坚,义乌市佛堂作家协会主席王春平,义乌市福田街道文联主席蒋旭俊,义乌市福田街道作协主席潘爱娟,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院长黄选以及来自义乌市、浦江县的文艺工作者郑循福、王瑞宏、龚昌明、何赛阳、何英豪、骆正葵、成江银、胡友大、洪国荣、朱耀照、朱杰超、楼利香、鲍黎明等出席研讨会。
活动承办方表示,此次研讨会不仅为《秋风涅槃》的完善提升提供了智力支持,更搭建了区域文学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创作理念的碰撞与创作技巧的借鉴,对激发本土创作热情、繁荣地方文学事业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这样的文学研讨活动,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让优秀作品被更多人看见,让文学精神得以传承与发扬,为社会注入温暖而坚定的文化力量。
撰文丨邹 鲁
图片丨郑循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