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刹秋深禅韵起 美学妙义润心来:2025“禅韵义乌”系列讲座第八讲“寺院禅意美学”开讲

金秋十月的云黄山麓,银杏初染微黄,双林寺的钟声穿越千年光阴,在午后的空气中缓缓流淌。10月19日下午,这座始建于梁代的古刹东侧综合楼二楼讲堂内,百余名来自各地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屏息静听,随着会济法师的话语,开启一场探寻禅意美学与心灵原乡的旅程——2025“禅韵义乌”系列讲座第八讲“寺院禅意美学”在此如期开讲。
“为什么寺院布局既讲中轴对称,又求错落有致?为什么低垂眉眼的佛像,能让人瞬间心安?”讲座伊始,义乌市佛.教协会会长、双林寺住持会济法师便抛出这个问题,将听众的目光从讲堂引向古刹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这位深耕禅意建筑艺术多年的法师,在双林寺重建过程中亲力亲为,从总体布局到细节陈设,一草一木皆精心构思,一砖一瓦都凝聚巧思,最终造就了这座兼具法脉正气、建筑大气、园林秀气、佛像神气、湖水灵气与人间人气的千年古刹。

谈及双林寺的建筑美学,会济法师的话语中满是深情与洞见。他介绍,双林寺坐落在义乌佛堂镇云黄山麓,由达摩祖师勘基、梁武帝敕建、义乌人傅大士开创于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至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作为弥勒化身傅大士开山立教之地,这里曾高僧辈出、规模宏大,鼎盛时期有僧舍1200余间,常住僧众2000余人,赢得“震旦国中,庄严第一”“天下第三,江浙第一”的美誉,宋代更跻身“天下丛林五山十刹”之列,声名远播东南亚。历经十五个世纪的桑田沧海,古刹几度兴替,如今欣逢盛世得以重光,其建筑美学正是禅意思想的生动载体。
“中轴对称是礼序,错落有致是自然。”会济法师以双林寺的布局为例,详解禅意建筑的精髓:寺院核心建筑沿中轴线依次展开,体现佛.教的庄严与秩序;而园林景致、偏殿配房则随地形起伏,融入山水草木,暗合“天人合一”的理念。他指着讲堂外的景致说道,双林寺前湖水映照着天光云影,鱼儿在水中自在穿梭,游人在岸边从容漫步,这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正是禅意美学的核心表达。

讲座中,会济法师并未局限于建筑本身,更将话题引向禅学的根本——直指人心。他引用傅大士《心王铭》中的“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阐释禅意美学的精神内核:美不仅在于形,更在于心。“‘歇即菩提’‘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不仅是参禅悟道的条件,更是审美体验的前提。”他说,在信息爆炸的当下,人们被纷繁事物裹挟,专注当下才能体会到青灯竹影中的禅意,感受到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关怀。
对于傅大士“和会三教”的理念,会济法师有着独到解读。他认为,傅大士推动佛学与道学、儒学融合共生,正是禅意美学的包容特质体现。双林寺的建筑中,既可见佛.教的庄严神圣,亦蕴含儒家的礼序伦理,更融入道家的自然意境,这种多元文化的圆融,让禅意美学拥有了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两个小时的讲座中,会济法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案例,将深奥的禅意美学与双林寺的历史文脉、现实景致相结合,时而追溯历史,时而观照当下,时而解读经典,时而指引生活。台下听众或凝神记录,或颔首沉思,或会心微笑。
“以前逛寺院只觉得清净,听完讲座才懂每一处布局都有深意,每一片景致都藏着智慧。”来自义乌市作家协会的一位会员感慨道,这场讲座让他重新认识了身边的文化瑰宝,也学会以更细腻的眼光感受生活中的禅意。佛堂镇作协的代表则表示,会济法师将禅意美学与现实生活相连,让传统文化变得可感可学,为地方文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

据了解,2025“禅韵义乌”系列文化讲座由市委统战部、民宗局指导,双林文化研究院策划发起,市佛协、双林寺、双林文化研究院主办,市作协、诗词楹联学会、雪峰研究院、佛堂作协协办。作为年度12场专题讲座之一,本次“寺院禅意美学”讲座延续系列活动的宗旨,深挖义乌传统历史文化瑰宝,展现有情有义的世界义乌人文魅力,为市民搭建起感受传统文化、滋养精神世界的平台。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双林寺的飞檐斗拱上,为古刹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讲座结束后,听众们仍意犹未尽,或围绕会济法师继续请教,或在寺院中漫步,细细品味那些藏在建筑与景致中的禅意美学。钟声再次响起,与游人的笑语、林间的风声交织在一起,恰似禅意与生活的和谐共鸣。

正如会济法师在讲座结尾所言,禅意美学从未远离生活,它是一砖一瓦的坚守,是一草一木的从容,是一念之间的清明。当这份源自千年古刹的美学智慧融入日常,便会为忙碌的生活注入从容与幸福,让传统文化的根脉在当代生活中生生不息。而“禅韵义乌”系列讲座的持续开展,正如同播撒在人心间的种子,让义乌的历史文脉与人文魅力在传承中焕发新的光彩。
作者丨邹 鲁
图片丨伟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