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女性第一大癌!除了肿块,更要警惕这个症状——乳头溢液是乳腺的“求救信号”!
近日,65岁的黄阿姨(化名)在义乌市中心医院接受了左侧乳腺癌根治手术,从乳头溢血到确诊乳腺癌,她直呼后悔,“一开始没重视,一来看病就是肿瘤了,是自己把自己耽误了。”
甲状腺乳腺、肿瘤科主任郝静主任医师表示,这一典型病例再次提醒:乳头溢血虽是“小症状”,却可能是乳腺疾病的“大信号”,尤其是单侧、单孔的血性溢液、咖啡色或黄色浆液性溢液,常与乳腺导管内病变相关,其中约有5%-10%可能已发生癌变,务必及早就医。
黄阿姨回忆,大概是两三个月前发现内衣上有零星血迹,自己试着摸了摸乳房没摸到肿块,当时以为是衣物摩擦或太累了导致轻微炎症,就没有放在心上,“不痛不痒的,感觉没什么大事。”
然而,在随后的几周里,乳头溢血的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了,她这才警觉起来,赶紧前往医院就诊。
“体检可以触摸到左乳有肿块,结合乳头溢血的情况,高度怀疑是乳腺癌,这也是乳腺癌较为典型的症状。”结合体格检查以及相关检查,郝静建议黄阿姨尽快进行手术治疗。而最终的手术病理提示浸润性实性乳头状癌,也印证了郝静的判断。
乳头溢液是指从一个或数个乳管中自发或经挤压后流出血液或浆液性液体,溢液颜色不一,可呈鲜红、暗红、褐色、黄色或咖啡色。
乳头溢液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溢液是指妊娠和哺乳期的泌乳现象、口服避孕药或镇静药引起的双侧乳头溢液,及绝经后妇女单侧或双侧少量溢液等。病理性溢液是指非生理情况下,一侧或双侧来自一个或多个导管的间断性、持续性,从数月到数年的乳头溢液。
“在门诊可以明显感觉到近年来女性对于自身健康的关注度正在不断提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健康意识的提升。很多患者对于乳房肿块的警惕性是非常高的,在触及到肿块后会第一时间就诊,相对于乳头溢液,大家的重视程度会低一些。”
郝静表示,病理性溢液的表现往往是自发的、单侧的、单孔的血性或浆液性液体,与妊娠期、哺乳期的生理性溢乳不同,这种无痛性的病理性溢液绝不能掉以轻心,往往是乳腺疾病的警示。
乳头溢液应该如何应对呢?
郝静表示,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自我诊断,在自行无法区别是生理性溢液还是病理性溢液时,及时前往医院乳腺专科就诊。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不要因为好奇、恐惧等自行用力挤压,也不要滥用避孕药及含雌激素美容用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或延误病情。
“作为乳腺专科医生,我们一直在倡导和建议大家日常可以通过徒手自检的方式早期发现乳腺肿块,但是由于乳腺导管内肿瘤体积小、边界不清,患者徒手自检发现的概率比较小。”郝静提醒,在徒手自检难以发现细微变化叠加部分乳腺癌可能毫无症状的双重掩护之下,早期的乳腺癌也许就被“隐藏”了。那么此时,乳房定期自查与定期专业的乳腺检查相结合,是预防乳腺癌、提升治愈率的最佳方式。她建议,不同风险女性可以进行分层筛查。
40岁前的女性每年做一次乳腺B超检查,如发现问题可进一步做钼靶检查;
40岁后每年做一次乳腺B超检查,每两年做一次钼靶筛查。
如在检查中发现结节,一般每3~4个月复查一次,连续观察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