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释译(三)
呆头眊准秤
文/张月月
今天集市去买菜,看见两位标致的姑娘在一个老大妈的地摊上买8元一斤的秋葵。听大妈说:“姑娘,刚好一斤,很“准”秤尾都翘老高了。”俩姑娘看了高高的秤杆尾巴,满意的付了款拿走了秋葵。
不管是足斤足两的秤的很准,还是大妈忽悠了姑娘,八两当一斤,在我们义乌西乡,这个动作就叫“呆头眊准秤”。
义乌西乡方言里的“呆头眊准秤”是有怱悠(“台搭”)的成份。在以前没有电子枰,秤东西都是杠秤和小手秤或有盘子的秤,最早的秤一斤是I6两,秤花分16粒花。后来是一斤I0两I0粒花,一粒花就是一两。再后来都是公斤秤,一斤5两五粒花,现在很多都是电子秤了。有鬼主意多的就把八粒花当十粒花算一斤卖给买货人,这样秤尾巴就翘得很高了,买的人看了还很高兴,其实还少二两。
人们盯着那高高翘起的秤杆,没细想秤盘里的东西是否真够斤两,满意的笑着付了钱就走。这便是义乌西乡人常说的“呆头眊准秤”。“眊”是睁着眼看,可这看,看的从不是秤花上的真分量,而是那杆故意翘高的“表面功夫”。像个憨厚老实人盯着浮在水面的泡沫当真,只认眼前那点晃眼的“准”,倒把藏在秤砣后头的那点小心思给怱略了。
这义乌方言里的调侃,藏着市井里最鲜活的观察和人间烟火气,也道尽了“只看表面”的憨态。
2025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