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盐官观潮记》
楼洪民
农历十一月初四午后,跟着导游的脚步,进入古色古香的观潮栅栏园门,一道依钱塘江堤铺展的白色石阶便在眼前延伸,我们拾级而上,视野豁然开阔起来。只见观潮平台,天地骤然铺展 ,混浊的钱塘江水滚滚东流,离开岸畔的拘束,化作无边无际的壮阔。
冬日灿烂的阳光洒在水面上,碎成千万点银鳞,随波荡漾。
西岸,一座仰观塔巍然矗立,褐色的塔身依江畔而建,层层飞檐翘角如振翅欲飞的鸿鹄,透着古建筑特有的庄重与灵动。塔身藏着岁月的痕迹,仿佛从千年观潮史中走来,默默地俯瞰着江潮的潮起落潮。
东岸的观潮台,汉白式栏杆,蜿蜒伸展。长长的,高高的江堤石坎粉刷着细密的水波纹样,与钱塘江水相伴;
江水中,二座水文塔孤然悬立,塔身洁白,如一位静默的守望者,扎根在滔滔江波里,塔身上的电子检测设备清晰可见,默默无闻地记录着江水的涨落盈亏。
此时的钱塘江,正循着亘古不变的轨迹向东奔涌,江水裹挟着泥沙,呈现出一种混浊而厚重的赭黄色,它象被岁月浸染的旧绸缎,泛着嘶哑的质感,浑浊的浪涛不见清澈,却自有着一股沉浸魔咒浑雄的力量。
极目远眺,江水与天际在东方交汇成一道模糊的灰线,对岸的轮廓早已被濛濛水汽与浑浊的江色吞噬,任凭目光如何探寻,也难寻不到明显的陆地的轮廊。
汉白玉般护栏边,早已被观潮的人群挤满,人声与江面交织成一片热闹的期待。男男女女摩肩接踵,老人们扶着栏杆,眼神紧锁着东方的江面;年轻人举着手机、相机纷纷对准苍茫的江景,或朝身边的同伴,按下快门,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好奇的雀跃与对潮水奇观到来的向往。
时间到了下午 一点四十分,观潮的人群忽然添了几分急切,倚着护栏远眺,东北方向的天际线处,骤然浮现出一道纤细的白条, 它象在浑浊的江面上轻描了一笔素色,又似远天垂落的一缕云絮。那长长细细的白线条,在天潮江三色略现分明,隔着浩渺江波的望去,细得近乎缥缈,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气势。
渐渐地,长长的白条线,褪去缥缈,它被江水慢慢地晕开褐色的素墨,变得粗犷,凝实、拓宽。原本向东奔涌的钱江水流,似被这股力量牵引,流速骤然放缓,赭褐色的小浪褪去了先前的湍急,转而变得沉缓厚重。
大约过了十分钟光景,那道白练已铺展成横亘江面的长卷!
“来了来了,潮水快到了!” 欢呼声突然在人群中响起,举着手机,照相,视像设备的游客们纷纷往前凑,生怕错过难得来一趟才能观赏到的眼前这一幕天下奇观。
浩浩荡荡的白色潮峰,如千万匹素锦齐展,在赭褐色的江面上划出了鲜明的界线,时而舒展成绵延数里的长卷,时而断裂成几段短浪,转瞬之间,长短潮段又相互交织、拼接,形成错落有致的白色线条。江风裹着震耳的轰鸣,潮水带着雷霆之势向西奔涌,浪尖泛着细碎的银沫,层层叠叠,势不可挡。一米多高的潮峰如奔腾的白色骏马,紧随其后的浑浊江水如源源不断的后援大军,紧紧咬住潮尾,仿佛要将天地间的苍茫都挟带其中。
奇特的是,此番潮位偏浅,潮峰行至江堤力道渐缓,并未掀起拍岸惊涛,反倒化作层层叠叠的碎浪,温柔地漫过石坎。
先前沸腾的人群也渐渐地沉静下来,江风依旧轻拂,白色的浪花在赭褐色的江面上缓缓铺展、消散,生出一种 “潮来悄无声息,去亦从容” 的别样韵味。
潮声渐远,观潮的人群陆续散去。我却独对那座仰观塔念念在兹,迈步走近细赏。这塔并非寻常的风景塔,藏着 “以塔镇潮” 的古老传说。
相传北宋年间钱塘江水患频发,县令得高僧指点,建塔镇住江神戾气,塔基埋有 “镇潮安澜” 铜符,塔建成后,泛滥成灾的江潮果然平息。
转身向东,踱步到观景台附近,忽想起进园时,曾看到一尊大铁牛。它牛身黝黑发亮,肌肉线条遒劲,四蹄稳稳地卧伏在石基上,双目圆睁直视钱塘江方向,这是盐官 “铁牛镇水” 的标志性景观。
清雍正年间,江潮屡次溃堤,浙江总督李卫,忽得老者托梦,以千斤精铁铸牛,腹刻 “镇水安澜,永护民生” 八字。
传说铁牛沉入江中镇邪,又说卧伏江畔之日,即江潮退去,堪称神奇。传说,抗战时炸弹炸碎石基,铁牛却安然无恙。如今已成百姓与自然抗争的精神图腾,无数游客拍照,或抚摸着它温柔的脊背,感受着岁月沉淀的力量。
观看完江中水文塔,我独自一人顺着观潮台长道慢步,心想阅读众多江河湖镇邪的史书印记,它好象少了一座寺庙的镇宝之利器。
回头走了五十多米,隐约间,偶有梵音,便循声站在高堤处寻找,仔细望下,树林丛中,果然有一座红墙黄瓦的寺庙,掩映在苍松翠柏间。我心中暗喜,即便寻道下堤,沿水泥路,进入茂密的林荫公园深处,找到了一座叫潮音寺的寺庙。
潮音寺,香火缭绕,梵音袅袅。大殿中央,一尊白衣观音造像静立,左手持净瓶,右手执杨柳枝,慈眉善目俯瞰众生。
从碑记中获知,南宋年间中秋大潮,其潮峰巨大,冲破江堤,海水倒灌,百姓正遭受灾难之际,忽见钱塘江上空,有一观音菩萨显圣,她以杨柳枝轻点江面,汹涌滔天的大潮水,渐渐退去,普渡众生,(民间许多地方江河湖溪塘边,广种杨柳树,源于此说镇邪),百姓遂建此寺感念其恩情纪念之。
寺内 “观音救渡碑” 刻着当年之往事,每逢初一十五,仍有游客百姓前来祈福。寺中千年古井与钱塘江相通,井水涨落能预示潮汛,僧人说,那是观音净瓶甘露所化。
漫步寺中,听着潮声与梵音交织,望着堤外的古塔、江中的水文塔,忽然读懂了江边这些人文印记的深意。古时潮患频繁,先民们既以铁牛的沉雄、古塔的高耸镇住江潮戾气,又以观音的慈悲、寺庙的禅音抚慰心灵。
这些传说与建筑,隐藏着人们对平安的期盼,更凝结着大自然间相处的敬畏与智慧。
盐官的一日游,既有钱塘江潮奔涌的壮阔奇观,又有文脉传承的深沉韵味,这潮起潮落间的千年守望,终将成为我记忆中最深刻的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