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早上,去义乌市驾考中心办事。乘时间还早,就在附近转转。这一转,转到了塘下洋附近的蜀墅塘水库,水面浩瀚无垠,面积不是一般的大,水质也不错,漂亮极了!
原来,在义乌市佛堂镇后塘村附近的一处古代水利工程蜀墅塘,竟与都江堰有异曲同工之妙,比日本狭山池、韩国碧骨堤的底蕴更深更丰富。
始建于南宋的蜀墅塘因为有科学的水利灌溉系统和水利管理方式,近年来吸引包括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挺皓、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工程学院黄培岭教授、奚雪松教授和著名古水利专家谭徐明等专家学者的目光。
蜀墅塘水利系统最早建于宋代
蜀墅塘的缔造者是蜀塘村(今义乌市佛堂镇后塘村)始祖王槐。据家谱记载,王槐字植三,生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98岁高龄时逝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他的父亲叫王汾,王汾的族弟就是南宋名相王淮,其祖上因王淮被追授一品大员,世人将其祖宅名为“四世一品”,后来迁入义乌。王槐1151年考中进士,历任大理寺卿兼翰林侍读学士,淳熙十一年(1184年)86岁时获准告老还乡,回到义乌后塘村。
回乡两年后,1186年夏秋之交,义乌地区遭遇多年未遇的大旱,庄稼尽皆枯死。看着村民绝望的眼泪,王槐再也没有心情继续吟诗作赋。他打开自家粮仓,放粮赈济乡民。只是僧多粥少,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这时,王槐才发现,自己家乡所处的地方,因为地理位置较高,原有的池塘规模过小,遇到洪水,只得任其泛滥;而一到干旱季节,却又面临无水灌溉的窘境。
想要改变这一状况,除了兴修水利蓄水,别无他途。王槐在**籍好友(后人称“康候”)帮助下,选择了塘山,并利用塘山边上一处“飞来山”三个山包呈梯形排列的地势,定址蜀墅塘的位置。
王槐带领乡民捐资疏浚水塘,依山筑堤,东西凿石开斗门。水库建成后四周总长3600步(古时每步为五尺),大坝顶部可同行三辆车,同时设闸门四座,四周四山七十二涧的水局部注入塘里,可灌农田3万余亩,水渠过处,沿途十余里农田受益。
水库被命名为“蜀墅塘”。村民介绍:“蜀即效仿都江堰,墅是古代建筑亭台楼阁墅宫殿中民间可以建造的最高规格,说明当时这个水库的级别很高。”按照崇祯版《义乌县志》中对各乡地图的标注,位于双林乡(今义乌佛堂镇)的蜀墅塘属“蜀塘王氏业”。古代的建筑等级森严,“墅”是普通老百姓能够建设的最高规格的建筑了,可见,当时的人对蜀墅塘是如何的看重。于是,王槐成为义乌水利史上,最早的治水人物之一,于嘉泰四年二月十三被皇帝封为“塘神”。
灌溉系统设计相当先进
800多年过去了,蜀墅塘仍然碧波荡漾,灌溉着下游地区的田心畈、毛陈畈、倍磊畈的绝大多数农田。至今,王氏后人仍按照先祖制定的“管塘放水规例”,遵守着严格的维修管理和使用措施。
建成后的水库,主堤长180米,底宽7米,堤顶宽5米。大坝顶部可同行三辆车,设闸门四座,四周四山七十二涧的水局部注入塘里,可灌农田3万余亩,水渠过处,沿途十余里农田受益。
蜀墅塘大坝设计结构精妙,主堤选址在当地的“飞来山”附近,与山体呈37度角,可以缓解水流对大坝的冲击。据村中老人介绍,大堤为石块泥土夯筑,里面遍设松木桩,横松木为骨,砌石为堤面。特别是主堤中央底部,设计有硎井,可以根据下流用水需求逐级放水,设计和功能国内罕见。主堤东侧为东砌,宽十米,有巨石五块,有四个泄洪口,泄洪口外是自然山体岩石,不惧水流。副堤在飞来山西侧,也在山脚凿石设斗门为西砌,凿成巨石四块,有三个泄洪口。
蜀墅塘下游灌溉分水系统发达,分为三枧九圳(引水槽和引水沟)。第一枧为横塘枧,位于主渠往下400米,硎井流出的水最先到达这里,现已经被上世纪50年代修筑的水库淹没。第二枧为青丝枧,修建在两块天然巨大的红砂岩石中间,坝体为石块砌成,在岩石上凿渠分水,砌石为圳,水从三处分流。底部设有排沙口,用于排沙。中圳直通吴溪江,雨季可以泄洪。叁枧为典型的雨梁过水坝,西侧砌有出水口,便于旱季时灌溉,叁枧建有宋式石梁桥,是古时义乌往金华的主通道。
排沙和清淤一直是困扰水利工程的难题,而蜀墅塘和都江堰异曲同工,因为设计得巧妙,历经近千年仍在发挥作用。蜀墅塘坝底设计了涵洞和排沙口,每年冬天水枯时,村民都会牵来耕牛,在塘内来回搅动,然后打开排沙口,让淤泥流走,再进行蓄水。
蓄水分水管理精细科学
蜀墅塘还有令人称道的,就是从古至今延续的一整套严格的水利管理方法,这点在后塘村王氏宗谱和《义乌县志》、《浙江通志》上都有记载。
蜀墅塘各枧的枧口就是按照所灌溉的田亩,按照用水流量的不同进行建造的。例如在清水枧,每圳的宽度、水平高度都与所灌溉的田亩有微妙的关系,各圳所计算的水流流量、受水农田面积、余水的分流等都有严格的区分,圳上每一块石头都不能轻易移动。
蜀墅塘由蜀塘王氏选塘长和理事十人进行管理,负责日常的蓄水和放管分水。每年二月清淤之后,开始蓄水,一直到六月初一放水前的三天,灌区各村鸣锣通告放水路线和时辰。六月初一祭拜王槐之后,开始逐级放水灌溉。但是,放水时间也可以机动,家谱记载:“放塘水定于六月初,倘天久晴,相应先放,天雨便闸板塞瀛,宁可再祭再放,不可偷懒,致节水错过。”放水之后,下游各村何时放水,放多久都有详细的规定。
此后的宋元明清几朝,一个又一个外姓从其他村庄迁到曾经几乎无人居住耕作的灌区,这一点从现在仍沿用的“塘西”、“塘边”、“塘角”、“塘下洋”、“塘下”、“田心”等地名就可以看出蜀墅塘的影响力,如今已经造福佛堂附近十多个村庄。佛堂成为义乌乃至金华旺镇,蜀墅塘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