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后的天气,说寒还暖,清风徐徐,还有零星几点小雨,别有韵味。倍磊,这座明清时期就已“烟灶达千”的江南古村落,南有飞凤山为屏,东临石牛山,西靠金山,三山环抱;北面沃野千亩。一条义乌江从西流过,长绵不绝。烟雨笼罩下,整个古村落散发出神秘而悠远的气息。
走进倍磊街,古色古香的风味扑面而来。白墙黑瓦的老房子一排一排错落有致,琳琅的商铺都点缀着古朴的风貌,青石板铺就的街路两边花草茂盛,生机勃勃。
驻足倍磊文化礼堂,这是一个颇有特色的文化建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商字形牌坊,上书“文化礼堂”四字,气宇轩昂。迈步而进,眼前豁然开阔,整座礼堂四面环水,水的周边又坐落着幢幢民居,云天掩映,波光潋滟,令人心旷神怡。
沿街而走,就到了倍磊特色老街了。街头一口大池塘,四周围着木栅栏。池中一叶小舟,一老者头戴笠帽,微昂着头,盘腿坐于船头。两只鸬鹚立于船尾,憨态可掬。湖水清明如镜,倒映着周边的房屋。池塘对面的墙上挂有一块木牌,上面记录的是“义乌兵将领之一陈禄的生平事迹”。那池中船上的老者塑像是否为陈禄,不得而知。然而,据说陈禄建功立业,平息战乱之后,便辞官回乡,归隐田园,宛若布衣,“惟扁舟垂钓与清风明月为伍”。
往里,就看到了一座宽大的白墙上绘着“倍磊古村落宗祠图”。倍磊村经明清历代建设,村内建筑种类繁多,素有“十七祠堂十八殿”之说。这里开有一家“荞麦馆”。听说这家荞麦馆是倍磊特色老店,有“荞麦老鼠”“荞麦麦角”“荞麦面”“荞麦馄饨”等等特色美食,价廉物美,具有义乌古老的传统风味。来老街游玩的人,都会到这里尝上一碗,回味旧时风味,如同回忆旧时光一般。
再往里走,就到了街心亭了。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抬头仰视,重檐间有蓝底金字“街心亭”竖匾,蔚为壮观。这里是倍磊古村的最高处,也是古村的中心位置,东南西北四条街道都从这里向四方延伸。据说,这亭子中间设八角望空,望空上方周围设木栏杆,从楼上悬挂琉璃灯到楼下,琉璃灯彻夜通明,流光溢彩,绚烂无比。三楼正脊上方还安放有百来斤重纯银打造的荷花盘,“荷”“和”同音,是古人一种美好寄托。后来由于年代久远,难以负压,故而就把荷花盘拆除了。
街心亭北面是街心殿,街心殿供奉的是俞公帛夫妇像,民间称“俞大官”。村里每年都会在俞大官的诞辰日五月廿二日举行隆重的庆典。撞铜锣是朝拜俞大官特有的民俗仪式。相传铜锣敲得越想,家族越兴旺。
到倍磊老街,“陈大宗祠”是你必须要去的地方。倍磊陈大宗祠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戊午,迄今已有460余年。2021年重建。大门顶上悬有胡宗宪旌匾“尚义”两字。走进大门,可见两对抱石鼓,旁有一口古井,井栏圈外呈八角,内壁圆形,原为此处创办学校的师生主要水源。进去,有演戏的雨台,台前天井可容纳千人站着看戏。天井后是正房大厅,挂有“文苑风微”“一本堂”金字匾额和祖先画像。原本是春秋两季祭祖用的大厅。在大厅里,演戏时,可摆茶座,边喝茶边看戏。整座祠堂均用红木材料、烫金大字,金碧辉煌,庄重厚朴。
祠堂的最里面是“戚家军义乌兵事迹陈列馆”。首先你会看到一些布满枝枝叉叉的竹竿,竹竿顶端是尖尖的利刃。查看简介,方知原来这是戚家军用的兵器,名“狼筅”。传说这是陈大成在竹山观阵之时,不慎脚被竹根扎伤,鲜血直流。大成忽发奇想,回营后就命将士们每人砍竹三丈,上留尖尖的竹梢头,然后教以枪法。后与敌交战时果然大显神威,大破敌军。之后,狼筅就成了戚家军杀敌的利器。走进陈列馆大门,赫然写着“天下精兵之标”几个大字,旁边是陈大成塑像。陈大成,义乌倍磊人,嘉靖三十七年,永康盐商施文六及方希六等九十余人到倍磊南面八宝山麓盗矿,陈大成得知后,率领乡民与之相抗。后,双方参与相斗人数发展到累计三万人左右,历时四个月,震惊省内外。时逢倭寇大举侵掠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朝廷需要招募一批勇猛的将士。这次大规模的械斗,促使了朝廷让戚继光前来义乌募兵。传说,初始,并未有一人应征募兵。直至戚继光多次沟通于陈大成,待陈大成应募之后,乡民们才踊跃报名,积极应征。戚继光经过严格选拔,一次招募了4000余名新兵。所以说陈大成是戚家军义乌兵的“火种头”。在他身上,义乌兵的刚正勇猛彪悍体现的淋漓尽致。义乌兵勇猛,一旅可当三军。义乌兵是当时明军中的兵样、标兵。在沿海抗倭以及后来北上戍边的战争中,涌现出了一批诸如陈大成、王如龙、吴惟忠、陈禄、陈子澄等的优秀将领,其中倍磊人氏就达49人之多。戚家军义乌兵事迹陈列馆,分别用“倭寇暴行,战乱纷纷”“义乌兵出,戚军睥睨”“戍边北上,驻守长城”“义乌兵勇,将领辈出”“兵魂永在,赓续未来”等五个篇章,详细阐述了义乌兵的历史背景、成立发展、英勇事迹、英雄人物,以及对义乌兵刚正勇猛的精神在新时期的传承延续予以寄托与厚望。里面有大量的配图与史实记载。 走出陈列馆,来到庭院内,这里陈列着陈大宗祠的一些文物。如陈大成练功石,小练功石重270斤,大练功石重达330斤。如若你觉得力气不错,可以上前一试,看能不能挪得动它。还有两尊石狮子,是明时期的,弥足珍贵,挺胸昂首、嘴张似吼,栩栩如生。还有“梯云桥栏板石”“复恒碑记”“麒麟供台”“石柱”等等古文物。
倍磊素有“十七祠堂十八殿”之称,来到倍磊,又怎能不观赏一下这一带的古建筑呢!“九思堂”坐落于倍磊二村东溪边,建于清嘉庆三年。大门两旁两座旗杆石,石库门上方书“秀聚成宁”四字。屋内窗棂槅扇、牛腿、雀替等精工细雕,栩栩如生。四周屋面的雨水采用“四水归堂”的格局,雨水全部流入天井的阴沟中,然后流入屋内的下水道,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屋内自然还有防火用的“太平缸”和小井。九思堂,名应是出自《论语》,君子有九思:即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由此可见房主的人品和修为。
而其它诸如“九如堂”“敬胜堂”“敬修堂”“仪性堂”“德星堂等等,也一如端庄古朴,气势恢宏。里面构件也都精雕细刻,玲珑剔透,如陈焕所拍摄的敬胜堂一对S形牛腿,就曾获第四届“今日看佛堂”全省摄影大赛大奖。这些雕件不仅活灵活现,美观大方,而且都充满着美好的寓意与文化内涵。如“渔樵耕读”“八仙过海”“麒麟送子”“鹤鹿延年”“马上封侯”“天官赐福”等等,无不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这里还要特别提一下古人对出水的考究和智慧。如仪性堂是两处天井周围各有一圈10多厘米宽的水渠,青石板铺就,四个铜钱文案拳头大小的排水孔。无论雨下多大,天井里从不积水。敬胜堂的天井采用石墁地,四周为散水明沟。雨水落在明沟里,从东南方位排出。古人认为水自乾位来,须从天干出,称为“放水天干”。
总之,这些古建筑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智慧,人文思想,建筑艺术,文化底蕴等等,是研究古代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倍磊,“双溪六石汇玉流,五桥四堰把门守”。双溪,村东有东溪,西有西溪,两溪穿村而过,自南向北转西,灌注千田后,流入义乌江。传说,喝东溪水出文官,饮西溪水出武将,甚是灵怪。走在村庄里,溪水淙淙,小桥流水,人们在清澈的溪水边洗衣洗菜,好一派江南水乡的风光,让人倍感生活的安宁与惬意。你一定会与我一样在在心底头涌现出这样的感想:这才是诗情画意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回望倍磊古村,烟雨朦胧,其承载的历史遗韵一定会传承千古,而其遗留下来的人文精神,一定会激励人们奋勇前行,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