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的深夜,某医院的急诊室里,来了一位12岁的孩子,这个孩子因为模仿“网红窒息挑战”导致缺氧昏迷。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报告》中发布的触目惊心的现实事件。其中报道,有68%的青少年曾因网络误导信息而陷入危险,而超过半数的父母直到事件发生后才知道真相。
而大多数时候,虽然网络不会给孩子造成直接的威胁。但是,当AI生成的“名师”在直播间兜售某某速读法时,当某些网红用换脸技术推荐三无产品,我们就应该有所发现:我们的孩子从识字起就在信息洪流中“裸泳”。
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对网络教育的缺口:
现象一:虚假信息比家长更“会哄孩子”网络上大量充斥着的短视频,用“5秒变学霸”的诱导语言,瞬间击垮你苦心经营的学习氛围;游戏主播一句“装备免费领”就能诱骗孩子偷偷绑定你的支付宝;我们严防早恋、校园暴力,却不曾设防,孩子在“宠物领养”链接里,已经泄露了全家的信息。现象二:我们的认知速度赶不上网络谣言变异速度我们花费很多时间,刚教会孩子识别“转账诈骗”,利用AI语音克隆的“父母求救”骗局就席卷了家长群;还没搞明白什么是“元宇宙”,孩子就已经拿着“元宇宙投资”广告想找你帮他开户。
如果我们无法为孩子戴上信息过滤的口罩,但至少帮他们锻造思想的防护服。
教你三步打造家庭的“免疫系统”
1. 启用“网络虚假信息扫描”:平时如果刷到了可疑视频,就把这个视频拿来,改造成一个亲子游戏,父母和孩子比赛,看谁先找到三个破绽,以此来培养孩子的警惕性(如用查看账号资质、追溯信息源头、对比权威报道等方法)。
2. 打造“情绪温度计”:教会孩子,让你看后很愤怒/狂喜的内容,往往藏有陷阱,对于这种具有煽动性信息,可以先把这些信息放置一边,24小时后再进行判断。
3. 开设家庭“信息急诊室”:每周进行一次分享会,分享各自遇到的网络迷惑行为,用“如果是你会怎么做”的方式,拆解网络诈骗套路。
刘欣老师曾经分享了她的方法。当她的女儿坚信“吃辣条能治感冒”时,她没有粗暴进行禁止,而是带孩子走访了家附近的各个超市、便利店,让女儿记录辣条成分表,然后到医院采访儿科医生,孩子中午了解了谣言的真相,最终孩子自己写出《辣条谣言调查报告》在班级里科普。
当孩子学会用理性给信息‘称重’,虚假只能从天平上悄悄溜走。
我们不妨从今晚开始,关掉“家长监控模式”,而试着去问问孩子:“今天你在网上看到的,最让你困惑的事情是什么?”或许这场对话,就能成为照亮网络信息迷雾的第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