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就是,教会孩子敬畏生命》
天下的父母们总希望孩子“学好”,可是有多少父母又真正说得清什么是“好”呢?
爱因斯坦说:“只有敬畏生命,世界才会呈现无限生机”
敬畏生命,是谓“好”!
那些误入歧途的孩子,往往从轻视生命开始——轻视自己的未来、他人的尊严,甚至藐视自然万物的价值,最终,将自己送上了毁灭的不归路。
父母如果忽视“生命教育”,孩子可能走向失控
广东某法院曾向某位疏于管教的家长发出《家庭教育令》,原因是这位父母放任自己的孩子与社会上不良人员交往,最终使孩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一个美好的生命止步于他去犯罪的那一刻,那是他对自己的生命和别人的生命的不尊重。
史怀哲曾说过:“善是保持生命,恶是毁灭生命”。
若父母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却未曾教会孩子尊重生命,孩子的价值观便会如同脱缰野马,不知道会跑向哪里,可能跑向毁掉自己,也可能毁了他人后再毁了自己。
情绪暴力,会“扼杀”孩子的生命力
有些家长,在家进行作业辅导时,或者是孩子犯了错误时,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大发脾气。他们不知道,这情绪的狂风暴雨过后,利大于弊。父母们的怒吼、贬低,看似在进行管教,为了让孩子学好,实则已经伤害了孩子,在孩子心中种下自卑与逆反的种子,严重的可能让孩子产生抑郁的情绪,导致伤害自我,甚至自杀;而另一个极端是孩子把压抑的愤怒转向他人,对社会产生仇恨的心理,从而形成反社会人格。
当孩子学会用伤害回应世界,根源常是父母未曾教会他们温柔对待生命。
功利教育,削弱了孩子对生命的感知
阿尔伯特·史怀哲38岁时,放弃了在欧洲获得的所有荣誉,远赴非洲行医50年。他对大家说:“敬畏一切生命,是伦理的起点”。反观我们的许多家庭,将“成功”狭隘地定义为分数与名利,让孩子不停地追逐好分数和各种荣誉,孩子逐渐产生了有好分数才是好学生,有各种荣誉才是成功。最后孩子最终丧失对弱者的同情、对自然的敬畏。
一个不懂同情弱者的孩子,未来如何为社会承担起责任?
父母们赶快拿起“敬畏生命”的两把钥匙
1. 做“有温度”的父母
汶川地震中,民警蒋敏强忍丧亲之痛,坚守救灾一线,用行动诠释“职责即对生命的敬畏”。
父母无需完美,但要做孩子的榜样,在生活中帮助弱者,让孩子看到:生命很脆弱,我们应该用坚韧与善意,回应生活的无常,守护脆弱的生命。
2. 以自然为师,唤醒生命共情
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观察一朵花的绽放,一只鸟的迁徙,一只蝌蚪的成长,让孩子感受生命的神奇,这比再多的课本知识,都有多说服力。
甘地曾说“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主宰”。
孩子只有理解了万物有灵,才能懂得:伤害生命者,终将被反噬。
家庭教育从不是雕刻“完美作品”,而是守护一颗不被污染的心。当孩子学会敬畏生命,就会在敬畏中,长成有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