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中国县域文明的源头之一——乌伤文化探索系列文章第四篇!第一篇是主旨篇《历史为什么选中义乌》,第二篇是《地名之始--乌伤的命名与文明的奠基》,第三篇《母县之形——秦汉建置与八婺肇基》,今天发的是第四篇《精神之根——孝、义、实的文化原型生成》,详情看我主页。

一、孝:乌伤文化的精神底色“乌伤”之名,源于“颜乌衔土”之孝行传说。此传说不仅为地名之源,更为乌伤文化中“孝”德之原型。 (一)传说的文本流变
1. 《异苑》:“颜乌至孝,父死,负土为坟,群乌衔土助之,乌口皆伤,因以为名。”
2. 《太平寰宇记》引《郡国志》:“乌伤县,以颜乌孝感,群乌衔土助之,乌口皆伤,故名。”
3. 《义乌县志》:“乌伤之名,始于秦,以颜乌孝行,群乌衔土助之,乌口皆伤,因以为名。”
(二)“孝”德的制度化
4. 秦汉以降,朝廷以“孝”治天下,设“孝廉”科,乌伤之地,孝行辈出,孝文化深入人心。
5. 宋代以后,朱熹《家礼》推行,乌伤宗族以“孝”为本,修谱、建祠、置产,孝文化成为宗族凝聚力的核心。
(三)“孝”德的民俗化
6. 乌伤之地,孝亲之俗,世代相传。如“做七”“守孝”“祭祖”等礼仪,皆以“孝”为核心。7. 民间故事、戏曲、歌谣中,孝子孝女形象,深入人心,如“孟宗哭竹”“黄香温席”等故事,在乌伤广为流传。
(四)“孝”德的现代转化
8. 当代乌伤,孝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如“孝亲敬老”活动、“孝廉文化”教育等,使“孝”德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9. 孝文化成为乌伤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孝义义乌”城市品牌,彰显了乌伤文化中“孝”德的永恒价值。
二、“义”的原型:从季布一诺到商帮精神 “义”德在乌伤文化中的原型,可追溯至楚汉之际的季布。季布以“一诺千金”著称,其“义”德成为乌伤文化的重要基因。
(一)季布“义”德的历史渊源
1.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2. 季布后裔迁居乌伤,其“义”德随之播迁,成为乌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义”德的宗族化

3. 乌伤宗族以“义”为本,族规家训中,“义”字频现,如“义田”“义学”“义冢”等制度,皆以“义”为核心。
4. 宗族内部,以“义”相维系,如“义兄弟”“义姐妹”等称谓,彰显了“义”德在宗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三)“义”德的商帮化
5. 乌伤之地,自古商贾云集,商帮文化兴盛。商帮以“义”为本,如“义利并重”“以义取利”等理念,成为乌伤商帮文化的核心。
6. 当代义乌小商品市场,以“诚信”为本,正是“义”德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
三、“实”的原型:从地理环境到文化基因 “实”德在乌伤文化中的原型,源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生产方式。
(一)地理环境的塑造
1. 乌伤地处金衢盆地,土地肥沃,适宜农耕,形成了“务实”“踏实”的文化特质。
2. 乌伤多山,交通不便,促使当地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形成了“实干”“苦干”的文化精神。
(二)生产方式的积淀
3. 乌伤之地,自古以农为本,形成了“重农”“务实”的文化传统。
4. 宋代以后,乌伤手工业、商业逐渐兴盛,形成了“实干”“创新”的文化精神。 (三)“实”德的现代转化
5. 当代乌伤,以“务实”“创新”为精神动力,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典范。
6. “实”德成为乌伤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诚信义乌”城市品牌,彰显了乌伤文化中“实”德的永恒价值。

四、“孝、义、实”的文化原型生成 “孝、义、实”三德,在乌伤文化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乌伤文化的精神之根。
(一)三德的相互关系
1. “孝”为“义”之本,“义”为“孝”之用,“实”为“孝、义”之体。
2. “孝”德强调家庭伦理,“义”德强调社会伦理,“实”德强调实践伦理,三者共同构建了乌伤文化的伦理体系。
(二)三德的文化功能3. 凝聚功能:三德成为乌伤宗族、商帮、社会凝聚力的核心。
4. 规范功能:三德成为乌伤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依据。
5. 激励功能:三德成为乌伤人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
(三)三德的现代价值
6. 当代乌伤,三德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7. 三德成为乌伤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乌伤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永恒价值。
- 资料出处
- 1. 《异苑》卷五,颜乌衔土条,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8页。
- 2.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三,婺州乌伤县条,中华书局2008年影印本,第1987页。3. 《义乌县志》卷一,建置志,光绪二十二年刻本,第12页。
- 4. 《汉书·地理志》会稽郡条,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43页。
- 5. 朱熹《家礼》卷一,通礼,四部丛刊本,第3页。
- 6.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卷一百,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725页。
- 7. 《楚汉春秋》辑本,季布一诺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56页。
- 8. 《金华府志》卷十,物产志,民国十二年铅印本,第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