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玉米棒子,算节气应该好吃了吧。
每一次在义乌的夜市买玉米,难免有一种怀乡的思绪涌上心头。
玉米棒子,小时候也是非常喜欢的美食。虽然就是农民出身,虽然就长在乡下。开始的记忆中,玉米能煮着吃的时候,却总是吃不上。
为啥,可不能说没用种玉米,河北大地上,秋天的主要农作物可就是玉米了!
吃不上的原因,就是我的老抠老抠的父亲。玉米在嫩得时候吃了,太可惜,实在是太可惜了。
在这里,我不是说父亲的不好。谁让他生长在那个时代下,饿怕了,穷怕了。
当时怎么就不理解父亲的节俭的算盘,是为了这个家呢?
于是,就只能眼馋着邻居的孩子拿着煮玉米,烤玉米吃的时候,自己偷偷的咽口水。
不过有一年,父亲硬是掰了几个应时应口的玉米棒子给我吃。
当我看到父亲扛着青青玉米秸秆,上面有玉米棒子时,开心的不得了。
可是,看到父亲一脸的气氛,难过,我又傻傻的开始不知所措。直到听到父亲说,十几个玉米棒子被偷走了。
都是乡里乡亲的,谁家没有种玉米,天杀的,为啥不吃自己的,反倒要偷别人的!
自己省着舍不得给妮子吃,这回我也给妮子吃个够!
我吃到了甜甜的嫩嫩的玉米棒子,可是心情咋就没那么好!
可恨的贼呀!咋就偏偏偷我们家的玉米?咋就不知道这个没有身强力壮劳力的家的日子过得多么艰辛?
记忆里的儿时,除了这一次吃上嫩嫩的玉米,再也没有了。
当然,每年都能吃上玉米棒子,啥时候?就是玉米成熟了,拿着镢头把玉米秸秆都砍倒,在坐在地上把一个个玉米棒子剥出来,总有一些小的,嫩的玉米,晒干也就没了。
于是,就可以开始上顿下顿的煮玉米吃,甚至馒头都不蒸了,就靠这个做主食。
开始还行,吃不了三顿,我就吃不下了。
这时候的玉米,看着是嫩的,啃到嘴里,感觉又老又硬。难吃死了。
更何况,一天三顿吃这个老玉米,我可不是带着父母的节约不浪费一颗粮食的精神去吃的。
后来,爹当家的时代过去了,我们的好日子也来了!
棒子刚开始能吃,就一点也不心疼的掰下来吃。想吃几个,想吃多少次,都不再心疼了。
不是父母当家小气,实在是那个时代贫穷所致,后来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父母也老了。
怀念,总是很遥远的过去。
所有的种庄稼,掰玉米,都是三十岁之前的事情,如今都是奔五的人了。
一晃离开故土家乡将近二十年了。
父亲也被我带到他乡好几年。也是带着没有叶落归根的遗憾离开撒手人寰了。
是的,父亲也好多年没有吃到家乡的玉米了。
家乡的老玉米,一元左右一斤吧。
城里的嫩玉米,十块钱三个。
吃着城里昂贵的玉米,想到家乡的玉米那么廉价,如果都能运到城里来,乡亲们一定多了不少收入吧。
玉米,开始只是填饱肚子的粮食,后来填饱肚子,再拿去换几块钱的肥料钱,种子钱,柴木油盐钱!
而如今,是城里人养生上等食材。
可是,就发现,玉米,咋的跟女人一样,越老越不值钱呢?
想多了,想歪了!
总之还是日子越来越好了!
从自家地里种着都舍不得吃的嫩玉米,到城里十块钱三个舍得吃的金玉米,银玉米!
天壤之别的差距!
只是感觉也不一样,城里的嫩玉米,就是一个商品,一个从农村,运到城里,再从批发商到零售,几经周折,才吃到离开农村,从种玉米的工人摇身一变成为工人的嘴里!
依然怀念家乡一排排,一株株得玉米!
怀念有爹娘疼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