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文章是中国县域文明的源头之一——乌伤文化探索系列文章结尾篇!第一篇是主旨篇《历史为什么选中义乌》,第二篇是《地名之始--乌伤的命名与文明的奠基》,第三篇《母县之形——秦汉建置与八婺肇基》,第四篇《精神之根——孝、义、实的文化原型生成》,第五篇《裂变之光——文化辐射与八婺共构》,第六篇《不息之流——从传统到现代的文明转化》,今天发的是结尾篇,《文明何以不断流——乌伤的文化基因与历史逻辑》,详情查看我主页!

文明,如河。
有的奔腾入海,有的中途断流,有的改道湮灭。
而乌伤之河,自九千年前桥头遗址的稻穗低垂、彩陶生光起,
便未曾干涸,未曾改道,未曾失其方向。
它静静流淌,穿越新石器的晨雾、秦汉的郡县、六朝的佛光、唐宋的商帆、明清的书声,
直至今日义乌国际商贸城的灯火通明——
河床未变,源头仍在,水流愈大。
这,不是偶然。
在浙中群山环抱的盆地之中,
乌伤何以成为文明不断流的奇迹之地?
其答案,不在天命,不在神授,
而在地理之利、人文之智、精神之韧的三重共振,
在于一种深植于土地的文化基因,
它如稻种之于泥土,一经播下,便代代萌发,生生不息。
一、地理之利:封闭中的开放,山环水抱的文明容器
乌伤,地处金衢盆地东缘,四面环山,双溪汇流。
北有龙门山脉为屏,南有仙霞岭余脉为障,
东阳江、义乌江穿境而过,冲积出肥沃的河谷平原。
此为地理上的“半封闭系统”——
既可避中原战乱之祸(如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变),
又可通过水路连接婺江、兰江、钱塘江,通达吴越腹地。
这种“封闭中的开放”,是文明延续的绝佳容器。
封闭,使其免于毁灭性冲击;
开放,使其能吸纳外来文化,持续进化。
正如桥头遗址出土的彩陶,既有本地稻作文明的质朴,
又可见长江中游彭头山文化、跨湖桥文化的纹饰影响;
汉六朝墓葬中,既有越地土著的印纹硬陶,
又有中原系统的青铜礼器与画像砖。
乌伤人,从不固守,亦不盲从——他们善于“拿来”,更善于“转化”。
地理,亦塑造生存方式。
山多地少,迫使先民精耕细作,
“一粒米,千滴汗”,催生出务实、勤勉、节俭的农耕伦理;
水路便利,则孕育出通变、协作、重信的商贸意识。
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品质——
农耕的坚守与商贸的流动——
在乌伤人身上奇妙融合,
成为其文化基因的双重螺旋。
二、人文之智:从稻作革命到商贸革命——生存智慧的代际传承
九千年前,桥头先民面对野生稻,
没有满足于采集,而是选择驯化。
这是一场静默的革命:
他们用石耜翻土,用骨镰收割,用陶甑蒸饭,
将“不确定的自然馈赠”,变为“可预期的人类生产”。
这是最早的“技术理性”与“未来意识”。
此后,这种“化自然为文明”的智慧,
在历史长河中不断重演、升级。
秦汉设县,乌伤人将“聚落治理”经验,
转化为“郡县行政”能力——
修水利、定赋税、建学校,
使“母县”之治,井然有序。
唐宋以降,山多地少的生存压力加剧,
乌伤人不再固守土地,
而是“鸡毛换糖”,肩挑货郎担,走南闯北。
这看似卑微的生计,实为一场静默的商贸革命:
他们以极低的交易成本,建立跨区域的信用网络,
将义乌小商品,嵌入全国市场链条。
“鸡毛换糖”的本质,是信息不对称中的价值发现,是边缘者的生存智慧。
至改革开放,这种智慧爆发为“世界超市”的奇迹。
国际商贸城,非一日建成,
其根,深植于九千年的稻作理性、千年的母县治理、百年的走贩传统。
乌伤人,始终在“有限资源中创造最大价值”,
这是生存的智慧,更是文化的基因。
三、精神之韧:孝义为核,多元共生的文化认同
然,仅有地理与智慧,不足以支撑万年不断流。
真正的韧性,来自精神世界的建构与传承。
“颜乌葬父”的传说,
表面是孝道故事,
实则是一种文化认同的仪式性确认。
它告诉后人:
在这片土地上,情感重于利益,道义重于生存。
孝,是对生命的敬畏;
义,是对秩序的守护。
“孝义”二字,成为乌伤精神的核心代码。
但乌伤之精神,从不排外,反以“多元共生”为特质。
六朝时期,fó教自天竺东传,
乌伤人不仅接纳,更主动融入。
傅大士(傅翕),梁代义乌人,
开创“双林寺”,提出“教禅一致、儒释道合一”思想,
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其思想比禅宗南宗早百余年,
被誉为“中国禅宗先驱”。
双林寺鼎盛时,僧俗逾千,影响远及**、日本。
这是乌伤精神的第一次“文化融合”高潮。
明清以降,婺学(吕祖谦“吕学”)兴盛,
乌伤地处八婺中心,
成为“崇文重教”的重镇。
书院林立,科第不绝,
然读书人不止于科举,更重“经世致用”。
“义乌兵”抗倭,戚继光赞其“勇冠三军,善用奇正”,
其背后,正是“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士人精神。
近现代,面对西风东渐,
乌伤人既未盲目排外,亦未全盘西化,
而是以“和而不同”的智慧,
将现代教育、工商制度、科技文明,
融入本土文化肌理。
今日义乌,阿拉伯语、西班牙语、英语与义乌话并行,
清真寺、基督教堂与宗祠、寺庙共存,
多元文化在此交汇、碰撞、融合,却未撕裂社会,反而激发活力。
结语:文明不断流的密码——一种“韧性文明”的典范
回望乌伤九千年,
我们看到的,
不仅是一个地名、一个县治、一个商都,
更是一种文明的生存方式——
它扎根于地理,
升华于人文,
淬炼于精神。
其密码有三:
1. 在封闭中保持开放,在坚守中拥抱变革——不僵化,不迷失;
2. 以务实智慧应对生存压力,以创新精神突破资源局限——不怨天,不尤人;
3. 以孝义为精神内核,以多元为文化生态——不忘本,不排外。
这,就是“乌伤”为何能成为浙中文明母体的答案。
它不是最强的,但最韧的;
不是最快的,但最久的。
它如一株深根之树,
九千年风雨,只增其根,不折其干;
万千枝叶,皆从一脉而来。
乌伤,是中华文明“韧性生长”的缩影。
它证明:
文明的延续,不靠金城汤池,
而靠深植于土地的文化基因,
靠代代相传的生存智慧,
靠“**和而不同”的包容胸怀。
当我们在国际商贸城仰望星空,
那璀璨灯火,
既是现代商业的光芒,
也是九千年前桥头篝火的延续——
文明之火,从未熄灭,只因人心未冷,土地未荒。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