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在茶香与墨痕之间——读邹鲁先生游记《鹿田书院怀古》有感

初读邹鲁先生游记《鹿田书院怀古》,恍如跟随作者踏进那个九月的午后。阳光明晃晃地照着,鹿女湖瘦了的湖水泛着清冽的光,书院前的妇人正用最朴素的方式感受着大地的温度。
这般开场,不像寻常游记急不可耐地直奔主题,反而像一壶举岩茶,需要静心等待,才能品出其中三昧。文字间流淌的,不仅是对一座书院的探访,更是对整部中国文化传承史的温柔凝视。
这篇文章最动人处,在于它让怀古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顶礼膜拜,而是一场可触可感的时空对话。
当作者立于书院正厅,耳边仿佛响起谢翱笔下“郁而不散”的雨声,眼前仿佛看见朱熹讲学时摇曳的烛光。这种古今交融的笔法,让人想起杜牧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但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认前朝“,更在思考“今朝”——那“今人又有何人在这深奥里潜心研学”的叩问,如一根细针,轻轻刺痛着每个读书人的心。
这让我想起自己走访岳麓书院的经历:导游机械地背诵着历史,游客们忙着在匾额前自拍,却无人驻足细读那些斑驳的楹联。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却似乎失去了与历史深度对话的能力。
"浅水"与"深院"的意象对照,堪称全文的神来之笔。浅的是湖水,是当下或许浮躁的世相;深的是庭院,是沉淀千年的文脉。
这组意象让我深思: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的文化认知是变深了,还是反而变浅了?我们可以在手机上瞬间获取海量知识,却很少有机会像古人那样,在一处书院里浸淫数年,将学问化作生命的养分。这种"浅阅读"时代的困境,恰如那瘦了的湖水,虽然清澈见底,却失去了深不可测的韵味。
然而作者并未停留在叹息之中。
他以举岩茶为喻,给出了更深层的思考——真正的文化生命力,不在于表面的热闹,而在于如茶香般的潜移默化。“耐泡至七八泡仍有余香”,这既是茶的特性,又何尝不是真正文化的品格?
我想起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序言中说的,对本国历史要抱有“温情与敬意”。这种敬意,不正是如茶香般持久的精神气质吗?那些历经时光淘洗依然鲜活的经典,那些融入血脉的文明基因,它们的传承从来不是靠轰轰烈烈的运动,而是依靠一代代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体悟与实践。
尤为欣赏文中对"矛盾"的包容态度。比武石与书院并存,豪勇与文雅共处,恰如中国文化刚柔并济的特质。这不正是我们常说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吗?
作者没有偏执一端,而是在这种张力中找到了文化更为丰盈的形态。这让我想到,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排斥异质元素,而是能够海纳百川,在多元中寻求和谐。就像书院能够从佛寺演变而来,又吸纳了理学的精髓,这种包容性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奥秘。
读完这篇游记,我忽然理解了何谓"怀古"。它不是退守,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不是恋旧,而是为了辨认来路。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的"怀古"时刻,让我们在喧嚣中停下来,听听谢翱的雨声,品品朱熹的茶香,想想自己与文化血脉的连接。
作者衣袂间沾着的那缕“来自宋明的茶香”,或许正是我们在这个喧嚣时代里最需要珍藏的气息。
合卷沉思,忽然很想泡一盏茶,在氤氲的茶烟里,与自己安静地相处片刻。窗外是二十一世纪的霓虹,杯中却荡漾着千年的月光。或许,这就是好文章的魅力——它不给你答案,却让你开始寻找自己的答案;它不声嘶力竭,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而文化的传承,就在这寻找的过程中,如茶香般悄然延续,跨越时空,直抵人心。
(周杭健,20251002,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