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城西安的南郊,矗立着一座闻名遐迩的古塔——大雁塔,它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怀揣着对历史的崇敬与好奇,我踏上了这场探寻大雁塔之旅。
错开旅游高峰时期,此刻游人不是很多,步入大慈恩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古朴庄严的大雁塔。塔身呈方形锥体,造型简洁大方,层层叠叠的飞檐如同展翅欲飞的大雁,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雄伟壮观。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塔体的砖石已略显斑驳,但这斑驳的痕迹却恰似岁月镌刻的勋章,见证着它承载的厚重历史。
大雁塔,与玄奘法师渊源深厚。玄奘,这位伟大的唐代高seng,为了追求fo法的真谛,毅然踏上了西行之路。小说《西游记》详尽渲染了玄奘法师西行的艰辛,历尽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
贞观十九年,玄奘法师载誉归来,带回了大量的圣物。为了妥善保存这些珍贵的物品,唐太宗敕令在长安慈恩寺内修建大雁塔。这座塔不仅是fojiao文化的象征,更是玄奘法师坚韧不拔精神的见证。他亲自监督,历时两年,终于建成。
大雁塔通高64.517米,塔身底层边长25.5米。造型方形锥体,古朴庄重。底层边长规整,自下而上逐渐收分。塔身为青砖砌成,檐角高挑,悬挂风铃。周围是大慈恩寺,寺内松柏、银杏等树木与大雁塔相映成趣。远处,古城西安的现代建筑与大雁塔相互衬托,展现出古今交融的独特景致。
塔身共有七层,第一层设有古塔常识及中国名塔照片展,展示了fo塔的起源与发展。第二层的塔室内,供奉着一尊fo祖像,以及文殊pusa普贤pusa壁画和名人书法,大多是唐代诗人登临大雁塔有感而发的诗句。第六层悬挂着唐代杜甫、岑参、高适、薛据与储光照五位诗人的诗会佳作。第七层塔顶刻有莲花藻井,中央为一莲花,花瓣上共有14个字为诗句,有数种念法。
沿着塔内狭窄的楼梯盘旋而上,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脉络上。透过塔窗向外望去,视野豁然开朗,大慈恩寺的全貌尽收眼底,红墙绿树,错落有致。微风拂过,檐角的铃铛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仿佛在低吟着往昔的 繁华。
透过岁月的风沙,我仿佛看见彼时,长安春日,惠风和畅。杜甫、岑参、高适、薛据与储光羲五位诗人齐聚大雁塔。大雁塔巍峨矗立,檐角风铃轻响。岑参率先开口,诗风奇峭,描绘塔之高峻似直入云霄;杜甫紧随,其诗沉郁顿挫,尽显忧国情怀;高适豪迈,诗句蕴含壮志豪情;薛据诗韵铿锵,见解独到;储光羲则以清新笔触,为诗境添几分空灵。
边塞诗人岑参举杯吟唱道:“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唱罢将杯中美酒一饮而尽,动作随性而洒脱。随即,诗圣杜甫也道:“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于是,雁塔便留下了最有名的佳作。
众人时而高声争论,时而抚掌大笑,在这大雁塔内,诗韵与豪情交织,展现出一种豪放不羁、超凡脱俗的潇洒气质。五位诗人或凭栏远眺,或踱步沉吟,诗兴大发,灵感汹涌而至,佳作迭出,将雁塔风光与壮志感慨倾于笔端。
在大雁塔的底层,镶嵌着两方石碑,分别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由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撰写,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字体刚劲有力,灵动飘逸,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正因为这次的近距离观看,喜欢上了褚遂良的字体,秀气典雅,自然流畅,柔中带刚。这本《大唐三藏圣教序》成了我最爱的收藏,每得空闲,便临摹一番,自得其乐。这两块石碑记录了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非凡历程以及他对fo教传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站在大雁塔下,我不禁浮想联翩,脑海飘过当年玄奘法师在塔内日夜译经的身影。他以超凡的毅力和对fo法的执着,翻译出一部又一部经典,为fojiao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精神不仅激励着后世无数的fojiao信徒,也成为中华民族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宝贵精神财富。
不知不觉间,日影西斜,夕阳的余晖洒在大雁塔上,给它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显得更加神圣而神秘,不由自主的跟着前面的人,绕着塔走了三圈,据说这能给自己带来好运。众生皆苦,唯有自渡。
大雁塔沉默无语,但是,fojiao倡导的因果观,让我明白诸事皆有缘由,坦然接受当下境遇,少了抱怨与焦虑。让我学会宽容自己,犯错时不再过度自责。“无常”思想提醒我,困难与挫折不会永恒,变化是常态,由此内心多了平和,面对生活起伏更从容。给我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这座古老的塔,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使命,传承着玄奘法师的精神,成为了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为璀璨的明珠。此次大雁塔之行,让我对玄奘法师的伟大事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感受到了历史与文化的无穷魅力。
带着深深的敬意,于大雁塔南广场的玄奘青铜雕像合影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