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女儿坐地铁,人非常多。她走到一个座位前,仰着头,用整个车厢都能听到的声音清晰地说:“我想坐着,我累了。”
我瞬间石化,脑子里闪过一万个念头:该立刻制止?该替她道歉?还是该安慰她?
然而,比我的石化更漫长的,是接下来的几秒钟 —— 周围一片寂静。看手机的人依旧看着手机,望窗外的人依旧望着窗外,仿佛谁都没有听见一个孩子明亮而直接的请求。
那一刻,尴尬之余,我忽然清醒了。弯下腰看着女儿有些失望和困惑的小脸对她说:“妈妈知道你很累,站着不舒服。但是你看,这里的每一位叔叔阿姨,他们也都很累,这个座位是他们先坐到的。所以,不是我们累了,别人就一定要让给我们的。”
我向她伸出双手:“现在,你可以选择当一只小考拉,挂在我这棵大树上;或者我抱着你,给你讲个故事。你来选。”
她撅着嘴犹豫了一下,最终选择了 “考拉抱”。就是这短暂的、有些尴尬的经历,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启发:原来,最好的教育,有时候就藏在这些 “被拒绝” 的瞬间里。
我们总是教孩子要勇敢表达,这没错。但我们更需要教会他们的是:勇敢表达是你的权利,但平和地接受 “不被满足”,是你要学习的更重要的一课。
这个世界,不会像家人一样总是第一时间回应你的所有需求。它有自己的规则和节奏。地铁上的座位,是公共资源,遵循 “先到先得” 的规则;
别人的时间和精力,同样宝贵,没有义务为我们让路;
一个有礼貌的请求,远比一个理所当然的要求更动人,但也依然有被拒绝的可能。
回家后,带着姐姐和她玩了一个 “坐地铁” 的游戏。我们轮流扮演那个很累却不想让座的人,和那个需要座位的人。
在游戏里,她终于有点明白了:“妈妈,当别人不让我坐的时候,我心里有点不开心。”
“是呀,所以我们将心比心,也不能让别人不开心,对吗?” 我想,比起一个顺风顺水、有求必应的童年,孩子更需要的是一个能分清自我与世界边界,懂得在规则内解决问题,并能坦然面对挫折的童年。
谢谢今天地铁上那些 “沉默” 的陌生人。你们无意的 “不配合”,却给了我孩子一堂最真实、也最宝贵的 “社会规则启蒙课”。
这堂课的名字叫:你的需求,很重要;但别人的感受和世界的规则,同样重要。
—— 记一次尴尬又值得的地铁之旅,与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