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关于“陈土仁”身份考辨的再探讨。在陈景惠大娘舅所著《香山铁人传》手抄本中,“陈土仁(陈土神)”这一称谓的出现引发了考证兴趣:其究竟指向何人?现有线索指向两种可能:或是陈应榑(字枝春)的别名,或是其子陈知美的表字。结合古时“名、字、号”的命名体系及经典案例,本文尝试通过语义关联规律进行推演,最终认为“‘土仁’更可能是陈知美的表字”。
一、名与字关系的礼制背景与关联范式
《白虎通义》明确记载:“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盖名之与字相比附故。”在先秦至明清的礼制传统中,“幼名冠字”是重要的身份标识体系:婴儿出生后由父母赐予“名”(幼时及平辈、晚辈通用),男子二十行冠礼、女子十五行笄礼时取“字”(亦称“表字”,为成年后尊称符号)。这一制度既承载“名以正体,字以表德”的教化功能,也内含避讳伦理,在社交中称字表敬,直呼其名则属失礼。
古人取字尤其注重与名的意义关联,主要呈现五种典型范式:
(一)同义互训:名与字意义同源
例1:孔子弟子颜回,名“回”,字“子渊”。解析:“回”本义为旋转水流(《说文解字》:“回,转也”),“渊”指深水潭,二者均喻思想深邃。《论语·雍也》载其“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记载体现了名与字意义同源,也见其德行深度。
例2:唐代诗人杜甫,名“甫”,字“子美”。解析:“甫”为周代男子美称,《仪礼·士冠礼》:“曰伯某甫”,“美”直接表德行之善,二字在赞美层面形成同义强化。
(二)反义相对:名与字意义相济
例1:唐代文学家韩愈,名“愈”,字“退之”。解析:“愈”(胜过)彰显进取,“退之”取克制盈满之意,合乎儒家“张弛有度”的中庸之道(《新唐书》明确记载其字为“退之”)。
例2:宋代词人晏殊,名“殊”,字“同叔”。解析:“殊”(特殊)与“同叔”(谦和)体现道家“和而不同”的辩证思维,“叔”为排行,《诗经》“叔兮伯兮”见温润意象。
(三)连义推想:名与字意义递进
例1:三国名将吕蒙,名“蒙”,字“子明”。解析:“蒙”(蒙昧)到“子明”(智慧通达),完整呈现成长轨迹(《三国志》“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即此例证)。
例2:北宋文学家苏轼,名“轼”,字“子瞻”。解析:车前横木“轼”需“登高瞻远”方显价值(苏洵《名二子说》详述此意),故以“瞻”呼应,体现“藏器待时”的处世哲学。
(四)因事取义:名与字关联志向
例1: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名“飞”,字“鹏举”。解析:“飞”(疾速)与“鹏举”(典出《庄子·逍遥游》巨鹏高飞),喻收复河山的宏愿(《宋史》记载他年少时心怀气节,喜好《左氏春秋》)。
例2: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解析:“守仁”(克己复礼)与“伯安”(“仁者安仁”,《论语·里仁》),传递“以仁心立命”的修养追求。
(五)形义联想:名与字关联字形、音义
例1:唐代书法家张旭,名“旭”,字“伯高”。解析:“旭”(朝阳初升)与“高”(空间维度上升)形成意象关联。
例2:清代学者钱谦益,名“谦”,字“受之”。解析:源自《尚书》“谦受益”,“受之”直承“受益”之果,逻辑自洽。
二、“陈土仁”身份的可能性分析
结合上述范式,我们逐一考察两种假设的合理性:
假设1:土仁是陈应榑的号或别名
号的定义:自取或他人赠予的别称,表达志趣、籍贯或评价(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类型有:①自号,如李白号“青莲居士”;②谥号,帝王将相死后的评价(如范仲淹谥“文正”);③地望号,以籍贯代称(如王安石号“王临川”)。
在《槐园陈氏总谱·寿房家谱》中,有“号”记载(如陈允炉,号荣山)。如果“土仁”是陈应榑的号,家谱应有记载;若为别名,整本家谱却无相关记载,且不取号而取别名,可能性较低;若“土仁”是化名,在本地生活环境下,这种假设意义不大,可能性也较低。
假设2:土仁是陈知美的表字
《槐园陈氏总谱·寿房家谱》对陈知美的记载非常简单,仅在陈应榑夫妇栏目下记“一子,知美,殇”,无字、号记载。但结合命名逻辑,仍可对“土仁”与“知美”的潜在关联进行分析:
连义推想范式:若按“名与字意义递进”,“知美”(知晓美德)可延伸为“土仁”(“土”喻根基深厚,“仁”为儒家核心德行,合指“以敦厚之德践行仁道”),体现从认知美德到践行仁德的成长逻辑。
因事取义范式:“土仁”或暗含陈知美的人生志向(如扎根乡土、以仁德济世),与“知美”(认知美德)形成“知行合一”的呼应。
伦理指向的契合性:古时“字”常为“名”的升华(如苏轼“轼”→“瞻”,岳飞“飞”→“鹏举”),“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代表着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人文关怀,作为表字,更能体现成年人肩负的道德责任和追求,相较于“知美”,“土仁”更符合表字“表德”的核心功能,凸显了其庄重性。
家族谱系的年龄逻辑:陈知美作为陈应榑之子,成年后取字符合礼制规范。而陈应榑作为长辈,其名“榑”与“土仁”无直接关联,侧面印证“土仁”更可能属于子辈表字。
三、结论:基于命名规律的倾向性判断
综合礼制背景、语义关联范式及个案合理性分析,“土仁”更可能是陈知美的表字,其合理性体现在以下层面:
礼制规范的契合。符合“幼名冠字”的年龄秩序,陈知美成年取字符合传统礼制,而陈应榑作为父辈已有表字“枝春”,无需另取别名。
语义逻辑的自洽。“土仁”与“知美”通过“认知—践行”的递进关系形成内在关联,体现儒家“知行合一”的思想精髓,符合古人对“名以正体,字以表德”的命名追求。
家族谱系的印证。结合《槐园陈氏总谱》中“名、字、号”的记载规则,通常“名”“字”“号”各有其明确的位置和用途,陈知美取“土仁”作为表字,这与家族谱系的规范相契合,且与陈应榑之子的身份高度吻合。
四、学术意义与现实启示
这一考辨不仅为《香山铁人传》手抄本的人物关系提供了合理解释,亦再次印证了传统命名体系中“名以正体,字以表德”的文化智慧。在红色文化挖掘中,通过严谨的文献考据与礼制分析,既能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亦能为当代传承提供文化基因的深层解读。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赵安平 浙江义乌人,书法研究生,上海市形势政策教育研究会会员,上海革命故事讲述团成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