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房价出现全国性大涨的可能性极低,更可能呈现“核心区域温和分化、多数区域以稳为主”的结构性态势,具体可从市场供需与政策导向两方面来看:
从区域差异来看,核心城市及优质板块仍有一定支撑力。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以及成都、杭州等产业活力强、人口持续流入的强二线城市,其核心区域因土地资源稀缺、配套成熟且就业机会集中,住房需求相对坚挺。比如成都锦江区、杭州西湖区等核心板块,2025年已出现小幅上涨迹象,未来可能保持年均3%-5%的温和涨幅,部分热门学区或地铁沿线板块甚至可能因资源集聚产生更高溢价。这些区域的房价支撑,源于人口与资源的持续聚集,而非普涨逻辑。
与之相对,多数普通区域房价面临压力。三四线城市及大城市远郊区域,普遍存在库存高企、去化周期长的问题,部分区域去化周期超过24个月,且受人口外流、产业基础薄弱等因素影响,住房需求持续收缩。像武汉新洲、徐州铜山等远郊区域,2025年新房、二手房价格均呈下跌趋势,未来这类区域房价大概率延续稳中有降的态势,部分缺乏产业支撑的城市甚至可能进入长期调整通道。
从大环境来看,房价全面大涨的基础已不复存在。人口负增长导致刚需规模逐步收缩,“房住不炒”的定位始终未变,政策更侧重防范风险、推动行业转型,而非刺激房价上涨。即便出现阶段性宽松政策,更多是为了缓解房企流动性压力、保障合理住房需求,而非鼓励投机。房地产市场正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房价走势越来越依赖区域自身的人口吸引力、产业竞争力,普涨时代已成为过去。
总体而言,未来房价难现全面大涨,更多是“核心抗跌、边缘承压”的分化格局,购房决策需更注重区域基本面与自身居住需求,而非单纯追逐房价上涨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