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查看: 493|回复: 0

在诗意流淌的母校,叩问自我与生命一一贝慧慧诗集《如昭我心》研讨会记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34

主题

6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333
金钱
4789
威望
4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23-8-27
发表于 昨天 21: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浙江

在诗意流淌的母校,叩问自我与生命一一贝慧慧诗集《如昭我心》研讨会记

 

 

深秋的义乌市第三中学校园,金黄的银杏叶飘落在熟悉的林荫道上,将时光拉回到十多年前。那个曾经坐在教室里埋头写作的高中女生,如今带着散发着墨香的诗集重回母校。贝慧慧,这位笔名贝纾、从义乌三中走出的青年诗人,选择在她文学梦想萌芽的地方,分享其最新诗集《如昭我心》。

 

2025年11月22日下午,冬意微澜,三中校园内却文韵飘香,暖意融融。诗人贝慧慧诗集《如昭我心》研讨会在此温情举办,这场文学的聚会不仅是对一部诗集的品评,更是一次游子归巢的深情告白,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

 

“从我上次坐上这个讲台已经过了10年了。”贝慧慧的开场白带着时光的质感。2015年,她出版了人生中第一本书《一往而深》,那是对高中三年的总结,书中承载着“沉重的少女心事”。而十年后的《如昭我心》,则承载了又一段人生旅程的沉淀与放下。“随着我后记的落笔,我的又一段人生被轻轻放下了。”她的话语中带着释然,也透露出创作过程中的痛苦蜕变,“这个过程让我痛苦非常,好似诗句如我的人生,反复诵读修改,付梓的过程让我一遍遍审阅自己。”

 

研讨会上,贝慧慧真诚地分享了她与诗歌结缘的心路历程。她形容自己曾是个“话唠”的少女,写作最初是为了排遣与记录。“上高中的时候,我感觉被关在学校里,除了学习以外,好像也只有写点东西能让我暂时逃避一下现实的难熬。”那些在课本空白处写下的零碎句子,那些在深夜捕捉的灵感碎片,经过岁月的沉淀,慢慢凝结成诗。

 

她发现了诗歌作为一种“自由”与“私密”表达形式的独特慰藉:“写诗就很好,不用太长的时间就可以写一首,我想要说的话都可以藏进去。”在她看来,诗歌的魅力在于“无论是意向、情绪,象征都可以天马行空”,更珍贵的是那些“只有特定人才能读懂的默契”,这种特质在其他文本中可能显得傲慢,“但在诗歌的语言当中不是。”

 

 

 

贝慧慧在研讨会现场朗读了2018年与2025年两首同题诗《诗》,这一安排巧妙地展现了她创作观念的演变轨迹。

 

2018年的诗中,她将诗歌定义为“生活的潦草里为了排解的消遣”,是“在不同时空中相似徘徊的记叙”,还是“从无到有在人的宇宙中创生出的信仰”。诗句中充满了对诗歌本质的哲学思辨,语言繁复而意象密集。

 

而2025年的同题诗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我读诗/是为了写诗//我写诗/是为了装逼//我装逼/是为了满足...”,诗句简洁直白,以近乎残酷的诚实解构了创作的动机,最终指向“我活着/是为了死去/我死去/是为了让生更有意义”的生命终极叩问。这两首诗的对比,清晰地勾勒出一个诗人从技巧探索到本质追寻的成长路径。

 

站在母校的讲台前,面对生命中的重要之人,她幽默而真诚地感慨:“各位,我终于装了个大的!”这一刻,是游子归来,亦是梦想照进现实的光芒。她分享了高中时读《龙族》小说的情景,主角路明非幻想被直升机接走去拯救世界的场景深深触动了她,“那时我也一直幻想能有一个时刻,我置于所有人的目光中间。”而今天,这个幻想成真了。

 

研讨环节,与会嘉宾对《如昭我心》进行了多维度的深入解读。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副院长赵钰倩以“如河流般破碎而闪光”为题,进行了精妙的剖析。她将诗集比作一条“从不知名的雪山而来,渗透生命的晦暗岩层”的河流,经历了源头处的汹涌澎湃,“托载着贝纾喷涌而出的深刻的爱恋与期盼”,却“刹那间跌落悬崖的无尽的疼痛”。

 

赵钰倩特别指出诗集中展现的双相情感障碍带来的内心风暴:“春天来了,这使我痛苦/春天成了我的囚笼”、“最无边的黑暗,也是最光明的期待”等诗句,如同“锋利的石壁,叫情感的河流一时窒息”。然而,她认为这首诗集最动人之处在于展现了河流的“柔韧”品质:“凭着这份柔韧,它能流过所有崎岖的地方。”从“总是有了遗憾才能到往以后"到"生命中总有一场具体的雨/会淋湿我们每个人/你我终会汇于奔流”,诗歌完成了一场从痛苦到释然的精神旅程。

 

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院长黄选的发言,勾勒出一幅文学血脉在母校传承的温暖图景。他分享了自己的故事:“2001年,我也是义乌三中一名高三学生,同时也是北斗文学社的第一批成员。”他还清晰地记得语文老师在一次晚自习时问他是否要加入刚成立的文学社,“名字叫'北斗'”。尽管高三学业繁重,他仍投了几首小诗,发表在了“油印的北斗刊物上”。

 

“那是我的文字第一次在刊物上发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与自信。”黄选动情地说。二十四年后,重回母校,看到北斗文学社的新成员们,“仿佛看见了当年的自己”。这份跨越四分之一世纪的文学缘分,让整个研讨会充满了时光的厚度和传承的温度。

 

黄选特别寄语在场的北斗文学社同学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诗歌形式或许在变,但其内核需要坚守。“诗歌的门槛低,但诗歌的境界高。你们赶上了'人人都能写诗'的时代,却也要守住'诗之所以为诗'的内核。他强调,这个内核是“对生活的凝视,对情感的提纯,对语言的敬畏”。

 

 

 

本次研讨会由金华市作家协会、义乌市作家协会主办,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承办,义乌三中《北斗》文学社协办。多方力量的共同支撑,映照出义乌这片土地对文学的深厚情谊。

 

义乌三中工会主席陈佳山在欢迎词中表示,作为“在校园一隅默默生长的文学苗圃”,《北斗》文学社能协办这样一场文学盛会,全体社员“深感荣幸,倍受鼓舞”。他指出,校友贝慧慧诗中“如昭我心”的真诚,与《北斗》文学社“以文为星,照亮心空”的初衷不谋而合。他诚挚地期望:“我们期待,今日的相遇,能在无数年轻的心田中,埋下热爱文学、追寻美好的种子。”

 

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理事长徐敢,作为贝慧慧的文学启蒙导师之一,从文学传承的高度解读了此次研讨会的独特价值。他强调:选择在诗人的母校举办研讨会,其意义远超场地选择本身,它构成了一个充满象征意味的文学事件——这是对文学初心最深情的回馈。这份“回馈”是双向的:于贝慧慧个人,是向滋养其梦想的土壤致以最高的敬意;于母校和三中的学子们,这则是一份沉甸甸的“汇报”,它生动地证明了文学梦想如何在母校的培育下,从青涩的幼苗长成挺拔的树木,为后来的追梦者点亮了前行的路标。

 

金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公炎在总结中强调,此次活动是文学薪火相传的生动展现。“今天的会场,有文坛前辈,有中坚力量,更有像北斗文学社同学们这样的青春面孔。”他特别提到听到黄选分享的跨越二十多年的文学情缘时深受感动:“这正说明了文学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文学的种子一旦播下,必将在年轻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这次研讨会还举行了作家孙昌建文学讲座。

 

 

研讨会现场,思想的碰撞与情感的共鸣交织。与会者不仅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解读诗集,更从生命体验的角度与诗歌对话。贝慧慧的诗句成为了许多人自我观照的镜子。

 

这场以《如昭我心》为焦点的文学聚会,在初冬的校园里留下了温暖而深刻的印记。它不仅仅是对一位诗人阶段性成果的检阅,更是一次关于成长、创作与生命意义的真诚对话。

 

图片丨陈焕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注册 就能点赞
楼小 28 分钟前 +1
明流 29 分钟前 +1
1532597242 半小时前 +1
老舅 半小时前 +1
枫叶神 1 小时前 +1
义亭一农民 1 小时前 +1
大山(王伟法) 2 小时前 +1
阿永3 3 小时前 +1
赵四海 3 小时前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义乌稠州论坛

关注公众号

下载客户端

客服热线:9:00-16:00

0579-85099500

公司名称:义乌好耶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浙江省义乌市人力资源产业园10楼

浙B2-20070208-3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015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23号
Copyright © 2025 义乌热线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