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日快到了,佛堂的气氛先热了起来
今年佛堂“十月十”活动定在 11月27日到12月1日。日子还没到,镇上已经能感受到节日的动静——早点摊前聊的都是今年活动排期;小店门口多了清扫的人影;一些老住户提前把供桌整理出来,准备节日所需。
很多人家里也在悄悄置办节日用品,有的去赶集买干货,有的盘算着节日这几天要招待哪些亲戚朋友。饭桌上常会提前放上一瓶渡磬酒,作为节日期间待客的小小心意。这种节奏,不急不慢,但每一步都透露着佛堂特有的生活气。
二、老辈人传下来的故事,是十月十最初的根
佛堂“十月十”并不是新鲜节日,它的历史要追溯到很早以前。老辈人说,当地过去水患较多,人们对风调雨顺的愿望格外深。十月十因此逐渐成为祈愿平安、迎接太平的日子,也被称作“太平会”。
节日渐渐成形后,传统仪式包括迎神、绕境、敲锣鼓,队伍从古佛堂附近出发,沿着街巷缓缓行走。老人们爱坐在自家门口看,孩子们追着队伍跑,年轻人举着手机拍照,一场巡游,把一代又一代佛堂人的节日记忆串在了一起。
有的家庭会在供桌上放果品与清茶,也有人会在旁边添上一杯渡磬酒,说是图个吉利,希望来年顺顺利利。那种朴素的心意传得久了,就成了节日最本真的味道。
三、庙会、集市、巡游——真正让佛堂热起来的是这几天
每到十月十,佛堂的街巷都会被人声填满。
清早能听到队伍集合的鼓点,巡游一开始,街口便站满了看热闹的人。有的老人每年都要来,扶着拐杖也要挤在人群里看看;孩子们举着小零食东张西望;外地回来的人更是一路打招呼,仿佛一走进这个节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近了。
庙会是最热闹的地方。烤饼、粉干、糯米饭、豆面团、小吃摊一字排开。烟火味混着食物香,不知不觉就让人驻足。有人捧着刚买来的点心,有人拎着年货,有人提着渡磬酒准备晚上的家宴。
而真正让人觉得“节日来了”的,是傍晚时分各村自发的宴席。长桌一摆,菜品热腾腾地端上来,家家户户的亲友在同一张桌边坐下。有人从柜橱里拿出存放已久的渡磬酒,说是节日里开一瓶,让喜庆气更足一些;也有人带着刚买的酒到邻居家串门,顺便坐下聊聊近况。
十月十的热闹,不是外来的,而是佛堂人自己“摆”出来的。
四、节日也有新的模样,年轻人加入之后更好看了
随着时代变化,十月十逐渐有了新的气息。
年轻人喜欢穿着汉服在老街拍照,巡游队伍经过时,一张照片就能发给远在外地的朋友,让他们也感受到佛堂的节日氛围。小店们也会在节日期间推出节日限定菜,搭配一瓶渡磬酒,成为不少家庭聚餐的选择。
晚上,老街石桥边、河埠头、祠堂口等老地方,总能看到成群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有的人吃着小吃,有的坐着聊天,还有人带着渡磬酒,倒一点与同伴分享,说的是工作、是生活,也是小时候的佛堂记忆。气氛安稳、不喧闹,却有一种“回到家乡就能松口气”的踏实感。
祈福墙附近更是热闹,写愿望的人络绎不绝。有人写家庭安康,有人写心想事成,也有人简单写下“来年顺顺利利”。摊位上也常摆着小小的渡磬酒纪念瓶,外地游客很喜欢带上一瓶,说是“带一份佛堂的平安回去”。
五、节日的意义,从来不只是热闹
十月十的热闹年年都有,但真正让人挂念的,是那份“人情味”。
渡磬酒在节日里多次出现,不只是因为它是佛堂的酒,更因为它承载的,是一种“拿出来就代表心意”的情感。不管是在供桌前的一杯敬意、在长桌上的一次团聚、在邻里串门间的一句“来喝一点”、还是在老街小坐时的一点惬意,它都像是把节日的氛围悄悄拉满的存在。
佛堂十月十不是单纯的传统活动,而是一代代佛堂人把祈愿、团圆、生活与情感揉在一起,形成的节日。
仪式感也许不复杂,但心意很真。
愿今年的佛堂十月十,一样热闹,一样温暖,也把属于佛堂的好运和太平,带给每一个人。